当我们给孩子生命的时候,我们没有问过他愿不愿意;当我们陪伴孩子成长的时候,我们能否问问可不可以。蹲下来,听孩子说话;放开手,让孩子选择。
一说起李阳谁都知道疯狂英语,但是生活中的李阳又是怎样一个人呢?他又是怎样教育孩子的呢?李阳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五六十年代支边的青年,大学毕业后就奔赴新疆,投入到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李阳的父亲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严父,也是事业高于家庭一切的人,为了工作,他有20多年没有回家过过年;李阳的母亲也同样热爱工作,每一个春节都是在值班岗位上度过的,所以李阳5岁以前都是在江苏和外婆一起渡过的,可以说他的童年并不完美。
1993年,李阳开始了他的第一次婚姻, 25岁的李阳与小他两岁的郝晓蕾结为夫妻,却因为意见不合而分开。婚姻失败后,李阳的情感世界一直处于真空状态,直到1999年,李阳应邀赴吉林市BBC外国语实验学校演讲时,结识了金发碧眼、高挑靓丽的美国女教师凯米莉,但是那是的李阳并没有再婚的打算,对于再做父亲更是没多大的兴趣。
直到有一天,凯米莉突然回来了,还带来一个小女孩儿说是李阳的女儿,更令李阳惊奇的是,才2岁的女儿李丽已经非常有教养了:晚上,李丽会跟妈妈道晚安才自己睡觉。不怕黑,夜里自己开灯去卫生间。早晨醒来,李丽会自己刷牙洗脸,然后从一个专门放内裤的纸盒挑出内裤,再从另一个专门放袜子的纸盒中拿出袜子,然后打开衣柜搭配衣服,把自己打扮得像个小公主一样漂亮。吃早餐的时候,李丽也会把碗里的饭吃得干干净净,衣服上也干干净净。饭后,李丽坐在地板上看书,看得津津有味,一看就是一两个小时。其间,她跑过来对妈妈说:“我要喝水。”Kim说:“好的,自己去倒吧。”李阳忙说:“爸爸去倒。热水会烫着孩子的。”Kim说:“我教过她了,她懂得热水烫,会小心的。”果然一分钟后,李丽自己端着杯热水回到桌边来。
之后李阳就开始观察凯米莉教育孩子的方式,在中国简直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凯米莉完全是把孩子当做成人对待,把她当做一个智慧体,她们之间也完
全用成人的交流方式。后来李阳也承认,他之所以和凯米莉在一起,很大原因就是看她实在太会带孩子了,太会教孩子了。凯米莉经常说:孩子生下来不是用来被爱的,是用来被训练;然后最后学会爱自己的,学会爱别人的;有了生活的技能,有了正直的人格、性格;然后变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能够去为别人服务。
经常和女儿在一起,孩子反而成了大人的道德模范。一次,李阳夫妻和李丽一起逛街,当看到好多人试吃糖时把包装纸扔的到处都是时,李丽就自己一个一个地捡起来扔掉,当凯米莉告诉孩子太多了不要捡的时候,李丽却脱口而出:从垃圾旁边走过和扔垃圾的人一样品德败坏。
凯米莉教育孩子有一个原则:孩子能做的事永远不帮她做。孩子一岁半会走路的时候,走累了她就绝对不会抱,孩子的衣服也都是由她们自己选择,因为给孩子越早训练选择能力将来她越成功,因为人生就是选择,人都是在选择中变得更聪明。
李阳夫妻还教育孩子关心别人、帮助弱者,在遇到要饭的时候,李丽都会拿上三、五块钱,有些家长在孩子想要去施舍的时候,可能就会跟孩子说那个人是骗子。李阳夫妻则认为情愿给错了,也得让孩子建立起同情心这种重要品德。因为中西文化的碰撞,李阳夫妻经常会吵架,他们一般也不会避讳孩子,只要不动手,该吵的还是要吵,因为他们要告诉孩子这是一个不完美的世界。但是,在教育孩子方面,李阳夫妻却是完全统一的,李阳会服从妻子的绝对权威,而且孩子永远是对的,孩子永远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