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家长因使用语言、教育方法的不当造成亲子冲突、对立,做父母的大动肝火,孩子
宁死不屈,最后导致不良后果发生。不少做父母的感到困惑难解:自己尽心尽责的教育孩子,一门心思为他(她)好,他(她)为什么就不好好接受不懂父母的心呢?难道孩子犯错后就不该教育吗?
我们先来看一个真实的故事
美国总统约翰·卡尔文·柯立芝,发现他的女秘书长得非常漂亮,但工作经常出现差错。一天早晨,柯立芝看见女秘书走进办公室,便对她说:今天你穿的这身衣服真漂亮,正适合你这样年轻漂亮的小姐。女秘书受宠若惊,柯立芝接着说:但你不要骄傲,我相信你处理的公文也能和你一样漂亮。果然,从那天起,女秘书处理公文时很少出错。一位朋友知道了这件事,好奇地问柯立芝:这个方法很妙,你是怎么想出来的?柯立芝说:这很简单,你看见理发师给人刮胡子吗?他要先给人涂肥皂水。这是为什么呢?就是为了刮起来使人不疼。
我们许多做父母的在教育孩子时,总是抱着这样一个观念: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殊不知,良药若是苦得让人难以
入口,功效从何而来?忠言若是逆得进不了耳朵,何来作用?上述事例中,美国总统柯立芝的批评方法却反映了他的另外一种观念:良药未必苦口,忠言未必逆耳而且更利于行。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人的心理容易接受肯定、赞美、欣赏的信息,排斥否定、批评、讽刺、挖苦的信号。教育必须遵循人心理发展的规律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确实,父母赏识、爱护、体贴孩子,孩子就会把人性中最美、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反之,一味地批评、责怪甚至打骂孩子,逆反心理驱使他们把身上最丑陋的东西暴露无遗,这与家长抑恶扬善的初衷是完全相悖的。
家长教育孩子,无不出于爱的目的,也只有让孩子得到被爱的体验时,他才能从心里真正接受教育,进而改正不足。
这则故事,对现代家长如何驾驭批评的艺术很有启发。
孩子年纪幼小,辨别是非能力差,犯错误是难免的事。如果家长不讲究教育的艺术,不计较批评的言词、场合,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只能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挫伤,引发逆反心理和敌对意识,这不仅不利于孩子认识和改正借误,反而会加深他们心灵上的创伤。
可见,教育是一种教育的手段,也是一种微妙的教育艺术,高明的教育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奇迹。为人父母者在家教育孩子时也要体现爱心,讲究教育的艺术性,力争给孩子以良性刺激。
1.避一避教育孩子不能伤害其自尊心,切忌当众训斥与暴打孩子。
2.缓一缓家长在气头上教育孩子难免会有一场暴风骤雨、雷霆震怒,这对孩子是一种极大的伤害。此时最好先忍一忍,等自己心平气和后,再选择适当方式教育孩子。
3.选一选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教育孩子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在融洽的气氛中,孩子处于轻松的心境,乐于接受批评。
4.绕一绕借助寓言、故事、童话等、加以适当的引深发挥,从侧面启发诱导孩子,含蓄委婉地教育孩子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5.冷一冷有时故意冷淡孩子,使之感受到无声的惩罚,从而反省自己的过失。
6.激一激根据孩子好胜心强的特点,用激将法刺激孩子,使之改正缺点错误。
7.笑一笑用幽默做为教育的手段能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使之在笑声中认清错误、改过自新。
我们应该知道,每个孩子的本性中都存在着善和恶的两面。有时候善据主导地位,表现出天使般的可爱;有时候恶据主导地位,表现出魔鬼般的憎恶,会不断犯错。为人父母教育自己孩子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地唤醒并激发他(她)人性中善的一面,同时逐步抑制和消除人性中恶的一面的过程。而抑恶扬善的过程,不应该完全是一个灰色阴暗的过程,也应该有美丽灿烂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