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曾说:“张伯伦以损人的目的开始,以害己的结果告终。这将是一切反动政策的发展规律。”这里提到的张伯伦,是第二
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英国首相。他是对法西斯德国实行“绥靖政策”的代表人物。
1869年3月1 8日,张伯伦出生在英国伯明翰市。他家是当地巨富,父兄都在英国政府里担任重要职务。张伯伦大学毕业后,曾经营过西印度群岛上的种植园,而后投身政治。凭借家族势力,他在官场中青云直上。1915年,他任伯明翰市长,1918年当选为下院议员,从1927年起,历任政府大臣。1937年5月,张伯伦出任英国首相。
张伯伦上台时,法西斯侵略同盟:“柏林——罗马——东京”3国轴心已经形成,二次大战迫在眉睫。而在英国统治集团内部,关于如何对付德国的战争威胁上,却有两种意见争执不下:以丘吉尔为首的强硬派,主张加强战备,联合法、美及其它中小国家,共同对付法西斯的侵略扩张;而以张伯伦为首的绥靖派,主张对德国采取妥协、退让、姑息的政策。后者还一时占着上风。
张伯伦自吹“对欧洲整个局势,甚至对整个世界了如指掌。”为了推行绥靖政策,他一面在国内打击强硬派,一面多次亲自去德国,与希特勒秘密会谈。1938年初,德国吞并奥地利后,将侵略矛头直指中欧心脏地区,张伯伦用牺牲捷克、波兰等小国的利益,来讨好法西斯,一手发起签订了英、法、德、意“慕尼黑协定”。该协定的签定,满足了德国的侵略欲望,最终导致了希特勒占领全部捷克斯洛伐克,使德意法西斯夺取了战略优势。但是,以损人来讨好法西斯,并没有如张伯伦想像的给英国带来什么好处,反而助长了法西斯党魁的侵略气焰。战火终于越烧越烈,法国告急,英国同样面临灾难,德国军队的步步进逼,不可遏止的侵略野心,彻底砸碎了绥靖梦。1939年1月,张伯伦被迫对德宣战;但在行动中却在西线按兵不动,出现了“奇怪的战争”状态。面对德军的进攻,他哀叹地说:“我曾为之奋斗过的一切,我曾希望过的一切,在我公务生活中曾奉行过的一切,都毁灭了。”
张伯伦的绥靖政策所造成的恶果,使他遭到朝野一致的谴责。在国会辩论时,议员们面对张伯伦高喊:“看在上帝的面上,走吧!”1940年5月,众叛亲离、声名狼藉的张伯伦只得“引咎辞职”,悻然下台。1940年11月9日,张伯伦在抑郁中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