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7年4月23日,中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活动家,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出生于美国旧金山。廖仲恺又名夷白,字仲恺,广东归
善(今惠阳县)人。1896年就读于香港皇仁书院。次年,20岁时与何香凝在广州结婚。1902年赴日本留学,先后入早稻田大学经济预科、中央大学政治经济科,并与有志青年相互激励,萌发了反清革命思想。结识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1903年9月廖仲恺与何香凝访问孙中山,向孙中山表示“想参加革命工作,愿效微力”。随后遵照孙中山指示,在日本“物识有志学生,结为团体,以任国事”。成为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积极追随者,次年往天津筹设革命机关。
1905年9月1日,廖仲恺加入同盟会,任职同盟会总部外务部干事、外务部副部长、会计长。随后曾奉孙中山之命回国秘密进行革命活动。以“屠富”、“渊实”笔名在《民报》发表译作《进步与贫乏》、《社会主义史大纲》等,是最早介绍和探索社会主义问题的中国人之一。1907年春,廖仲恺转入东京中央大学政治经济科。1909年,在日本中央大学毕业后回国,考取法政科举人,在吉林巡抚处任翻译。武昌起义后在广州就任广东军政府财政部副部长。1912年5月,廖仲恺任广东军政府财政司长,实行地税换契法、整理财政和税收等措施。宋教仁案发生后赴北京运动国会议员反袁。
1913年8月,“二次革命”失败后,廖仲恺亡命日本,1914年,协助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被任命为财政部副部长,继续为讨袁筹措军费,致力于反袁斗争。1917年,廖仲恺任中华民国军政府财政部次长、代理总长,尽力于护法事业。五四运动发生后赞扬和支持学生运动。与朱执信、胡汉民等在上海创办《建设》杂志,发表《三大民权》、《<全民政治论>译序》等文章。同时翻译孙中山用英文写的《实业计划》第一计划。
1919年10月,廖仲恺任中国国民党财政主任。称赞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空前之举,震慑全球,前途曙光,必能出人群于黑暗”。与朱执信等学习俄文,准备赴苏俄学习。1919年和1920年多次奉孙命赴福建漳州,帮助援闽粤军的建设和解决财政困难,推动粤军回师广东,驱赶桂系军阀。
1921年5月,廖仲恺任中华民国政府财政部次长、代理总长,支持孙中山出兵讨桂和北伐。陈炯明公开叛变前夕被囚禁于广州郊区石井兵工厂,经何香凝等营救脱险,当即乘船赴港转沪,与孙中山重新会合,协助孙中山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1923年2月,廖仲恺与苏联代表越飞联合宣言条款进行具体磋商。3月,任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财政部长。5月,任广东省长。10月以后,被孙中山委派为国民党改组委员、临时中央执行委员,积极参与领导改组国民党的工作。1924年1月2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广州开幕,被孙中山指派为主席团成员。在开会过程中,坚持国共合作和反帝反封建的原则,促成了大会的成功。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常务委员、工人部部长。协助孙中山筹建陆军军官学校——著名的黄埔军校,任该校党代表,为建立革命军而努力,被誉为“黄埔的慈母”。6月,任广东省长。7月,任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支持沙面工人罢工,命令各县县长协助组织农会。9月,任大本营财政部长。
廖仲恺不屈不挠地奉行三大政策,密切地同中国共产党人合作,支持工农革命运动,推动了中国国民革命发展。但他所做的这一切,无疑对国民党右派、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是极端要不得的。因此,中外反动势力都视廖仲恺为眼中钉,必欲置之于死地。孙中山逝世不久,谢持、林森、邹鲁等人便结成所谓的“西山会议派”,背叛孙中山三大政策,破坏国民革命领导力量的团结。
从1925年7月开始,国民党右派分子邹鲁、孙科、伍朝枢等人就开始集中攻击廖仲恺,散布种种谣言,企图搞垮廖仲恺,否定三大政策。面对右派反对分子的汹汹来势,廖仲恺与他们进行了不妥协的斗争。1925年8月18日,在国民政府的一次会议上,坐在廖仲恺身旁的汪精卫给他写了一张条子,告诉他有人将对他不利。他当即表示:“为党为国而牺牲,是革命家的夙愿,何事顾忌!”8月19日,又有人以确切消息报告他,廖仲恺慨然道:“际此党国多难之秋,个人生死早置之度外,所终日不能忘怀者,为罢工运动及统一广东运动两问题尚未解决!”
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在设于惠州会馆的国民党中央党部惨遭国民党右派杀害,8月的广州出现了这一幕悲剧,苍穹为之低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