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拉·加夫里诺维奇·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年7月24日~1889年10月29日),俄国革命家、哲学家、作家和批评家,人本主义
的代表人物。
1828年7月24日,车尔尼雪夫斯基出生在伏尔加河边美丽的萨拉托夫城。他的父亲是一个平民出身的牧师,很有学问。
车尔尼雪夫斯基小时候,最喜欢俄国大诗人普希金和莱蒙托夫的诗,喜欢英国作家狄更斯和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的小说,还读了许多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由于他坚持不懈的努力,10岁时,就已赶上了15岁中学生的水平。
1846年,车尔尼雪夫斯基入圣彼得堡大学文史系。起初受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影响,后转向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热衷人本主义思想。从此,经常接近先进知识分子团体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潜心研究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对法国空想社会主义也产生浓厚的兴趣。1850年大学毕业,次年重返萨拉托夫,在中学教授语文,宣传进步思想。
1853年,车尔尼雪夫斯基同本地医生女儿结婚。同年迁居圣彼得堡,并着手写作学位论文《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后来参加涅克拉索夫主持的《现代人》杂志的编辑工作。
1854年,车尔尼雪夫斯基发表《阿甫杰耶夫中篇小说集》、《论批评中的真诚态度》和评论奥斯特洛夫斯基喜剧《贫非罪》等文章,强调文学作品思想内容和倾向性的重要意义。
1855年,车尔尼雪夫斯基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并发表代表作《俄国文学果戈理时期概观》。1856年起主持《现代人》杂志,使它成了传播革命思想的论坛。这期间他发表了《莱辛,他的时代,他的一生与活动》以及论普希金、A·K·托尔斯泰、谢德林、奥斯特洛夫斯基和屠格涅夫等的文章,同时撰写了许多关于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方面的著作,如《对反对公社所有制的哲学偏见的批判》、《资本与劳动》、《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原理》等。这些著作基本上从普遍人性论出发,但看到了“人是一定阶级的代表”,“哲学家是某一政党的代表”等。
1859年,车尔尼雪夫斯基秘密前往英国伦敦,同侨居那里的赫尔岑商讨反对沙皇统治的问题。1861年发表《论战之美》,批驳自由派文人对《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原理》一书的攻击。
1862年席卷全俄的农民起义遭到镇压。同年6月《现代人》被勒令停刊8个月。7月7日车尔尼雪夫斯基被捕,关进彼得保罗要塞单身牢房。在被关押的678天里,他坚持斗争,利用一切可能从事写作。长篇小说《怎么办?》就是在此完成的。
在彼得保罗要塞的囚禁期间,车尔尼雪夫斯基还创作了长篇小说《小说中的小说》,以及一部未完成的中篇小说《阿尔费利耶夫》和一些短篇小说。它们都未能发表,后来才为人所知。两年拘留后,沙皇政府因找不到任何罪证,只好采取伪证方法,强行判处7年苦役,剥夺一切财产,终身流放西伯利亚。
1864年5月,车尔尼雪夫斯基被押至圣彼得堡梅特宁广场示众,处以残酷的假死刑。7月被流放到伊尔库茨克盐场服苦役,8月被转送到卡达亚矿山。两年后,又被押到亚历山大工场。7年苦役期满后,又延长其苦役期,转押到荒无人烟的亚库特和维留伊斯克,继续流放,前后达21年之久。在漫长的流放期间,他继续写了许多小说和文章,其中保存下来的只有长篇小说《序幕》(1867~1869)。它描绘农奴制改革前夜的俄国社会斗争,刻画了革命民主主义者的形象——伏尔庚和列维茨基。
1883年,车尔尼雪夫斯基由于健康原因获准回到阿斯特拉罕居住,撰写了《回忆屠格涅夫与杜勃罗留波夫的关系》、《人类知识的特征》等文章。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著述活动是多方面的,涉及哲学、经济学、美学、文学、社会学等各个领域。他的最重要的著作有:《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俄国文学果戈理时期概观》、《对反对公社所有制的哲学偏见的批判》、《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原理》、《生活与美学》以及小说《怎么办?》等。其中,他在监狱中写下的长篇小说《怎么办?》,被誉为“生活教科书”。
车尔尼雪夫斯基把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发展到空前的高度。他的光辉著作和威武不屈的品质,为他赢得了崇高的威望,成为俄国一代进步青年所景仰的英雄人物,对俄国革命运动发生了巨大的影响。他是继贵族革命家之后登上历史舞台的第2代俄国革命战士,即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中最杰出的代表。列宁把他誉为“未来风暴中的年轻舵手”,普列汉诺夫把他比作俄国的普罗米修斯。
1889年10月29日,车尔尼雪夫斯基因脑溢血离开了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