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一代音乐宗师,中国新音乐教育之父的萧友梅先生,1884年1月7日出生于澳门,童年时代发蒙于私塾,习旧学。在维新变法运动的热潮中,他进入时敏学堂。这是广州第一所“洋学堂”,学的是国文、算学、格致和歌唱等当时所谓
被誉为一代音乐宗师,中国新音乐教育之父的萧友梅先生,1884年1月7日出生于澳门,童年时代发蒙于私塾,习旧学。在维新变法运动的热潮中,他进入时敏学堂。这是广州第一所“洋学堂”,学的是国文、算学、格致和歌唱等当时所谓的“新学”。1901年,萧友梅作为这所学堂的首届毕业生,东渡日本留学,开始了他的苦读生涯。
萧友梅抵达日本后,考入东京高等师范附中,由于他选择了音乐作为学业的奋斗目标,故而同时又进入东京音乐学校选修唱歌和钢琴。1906年,他在高等师范毕业后,考入东京帝国大学攻读教育学,同时仍在东京音乐学校专修钢琴。他是近代中国在外国学习西洋音乐的第一个学生。
萧友梅在日本求学的11个年头中,深受在日本从事国民革命活动的同乡孙中山的影响,1906年,在孙中山的引导下加入了“同盟会”。他积极投入国民革命,并以自己的住所提供给孙中山同廖仲凯、胡汉民等作为活动和集会的场所,并掩护他们躲避日本宪警的追捕。
1912年10月,由于得到了当时教育总长蔡元培的支持,萧友梅以官费去德国留学。到德国后,萧友梅选择了莱比锡国立音乐院专修音乐理论和作曲。这是一所在欧洲享有很高声望的音乐学院,由孟德尔逊创办,聘有德国著名作曲家、音乐评论家舒曼夫妇任教。在这里,萧友梅在音乐理论和作曲方面打下了扎实的根基。与此同时,萧友梅又在莱比锡大学攻读哲学,在提交了博士论文《中国古代乐器考》以后,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
1920年9月,萧友梅回国后,应北大校长蔡元培之聘,担任了“北大音研会”的导师。这个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动下成立的新型音乐社团,当时已拥有200多个会员,开始时仅为娱乐性质,自从萧友梅接任后,就以此为基地,初试抱负,推行新音乐教育,同刘天华、杨仲子等导师一起,经过2年多的讲授活动,将原来娱乐性的社团,引导到真正"音研会”的性质。随后成立了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由萧友梅任教务主任,并主持校务。与此同时,萧友梅还主持了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音乐科、北京艺术专门学校的音乐系等.这是我国最早的一批专业音乐教育的系科。因此,萧友梅被称为开拓我国专业音乐教育事业的一代宗师。
1927年11月27日,萧友梅在蔡元培的支持下成立了中国第一所音乐院一一上海“国立音乐院”。它就是今天上海音乐学院的前身。尽管其规模极小,但毕竟实现了萧友梅梦寐以求建立独立音乐教育机构的理想。他不知疲倦地工作,不屈不挠地奋斗。他从担任教务主任、代理校长到校长,终于把学校越办越好。短短几年中,学校很快走上正规,成为我国主要的一座音乐教育基地。
1923年,萧友梅指挥北大音乐传习所管弦小乐队,演奏了《新霓裳羽衣舞曲》。这是他揣度唐代古曲结构写成的器乐曲,也是我国用自己的管弦乐队首次演奏中国人创作的管弦乐曲。他的音乐专著有《普通乐学>、《和声学》。歌曲有《问》、《国耻歌》等数十首。
萧友梅不仅是一位杰出的音乐教育家,而且还是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爱国者。自参加同盟会开始,他就以实际行动积极支持国民革命,在各历史关头,又处处鲜明地表现了其爱国精神。抗日战争时期,他多次拒绝日伪政权的威胁利诱,坚持不同日伪同流合污,充分体现了他刚毅不阿的民族气节。
萧友梅一生坎坷,他为中国音乐教育事业献出了整个身心。直到他1940年12月停止呼吸为止,他的心始终记挂着他为之付出毕生精力的音乐教育事业,他是我国音乐教育界一位杰出的先行者、开拓者。他所创办的国立音专曾被誉为亚洲最出色的音乐学校,培养了一大批音乐专业人才。
1984年1月萧友梅100周年诞辰之际,上海音乐学院花木葱笼的校院内竖起了一尊萧友梅的塑像,以纪念这位上海国立音乐院的创办人和我国音乐教育的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