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成功网官方网站! 热烈欢迎读者注册会员并登录在线投稿

登录 | 注册

人物、时空之星、名门世家、成功规律、时间运筹、投资理财、童星闪闪、爱情婚姻、健康长寿、文学集粹、为成功人士立传、为普通家庭写史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空之星 > 其他 > 列表

清末民初历史地理学家杨守敬

2010-10-30 19:10:27 来源:搜集整理 作者:天马王 评论:0 点击:
白昼营生夜秉烛,经商习文两不误。杨氏男儿早自立,事成须下苦功夫。要慕古人与前贤,前悬梁来锥刺股。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阅尽人间书。

183962日,杨守敬生于宜都陆城一个商人家庭。杨守敬同治元年(1862)中举,同治4年(1865)考取景山宫学教习,1874年考取国史馆誊录。1880年至1884年任驻日钦使随员,归国后先后任黄冈教谕、两湖书院教习、勤成(后更为存古)学堂总教长。1909年被举为礼部顾问官,次年兼聘为湖北通志局纂修。191519日,杨无疾而终,逝于北京,终年76岁。杨守敬逝世后,民国政府派专车护送灵柩回宜都,归葬宜都龙窝。

拜先生

杨守敬6岁时,母亲就教他识字读书。8岁的时候,母亲为他请了一位老师覃先生。有一天,母亲准备好酒席,请覃先生吃饭,开席后覃先生夹了一块鸡腿一咬,鸡骨头把牙齿了一下,覃先生就对杨守敬说:玉香鸡稀烂棒硬。此时,杨守敬正从厨房双手捧着一碗绿豆汤,奉给覃先生应声道:绿豆汤翻滚热炀。覃先生听后大吃一惊,小小年纪出口不凡,就高高兴兴地收下了这位学生。第二天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宜都陆城家家户户门口都挂大红灯笼,覃先生的夫人做了一个鲤鱼跃龙门的大灯笼,覃先生就在灯笼的右面写了上联:龙变鱼,鱼变龙,龙鱼变化。写好后叫杨守敬来对下联。杨守敬说老师,我若对上了你奖给我什么呢?覃先生说:我书案上的文房4宝任你挑一件。杨守敬说:老携幼,幼携老,老幼欢欣。覃先生听后,大加赞赏,连说:好,好,好!杨守敬随即机敏地爬上覃先生的书案,抱上一块端砚就跑回家去了。

夜读

杨守敬10岁时,爷爷对杨守敬说:敬娃子,爷爷已经70多岁了,身子骨实在支撑不了啦,明年你就不要读书了,来管理铺子学做生意吧!杨守敬听后闷了好一会,说:爷爷,我还这么小,正是读书的时候,站着没有柜台高,管不好铺子呢?爷爷说:怎么管不好,你爹象你这么大的时候就已经管两个铺子了。他两只手能在同一个时候打两把算盘,不管出货进货,帐算的又快又好,分文不差,你读的书比他还多些,肯定管得好呢!杨守敬看着爷爷和母亲又瘦又弱的身子,思想着家中愈来愈困难的景况,不好再推辞了,就点点头说:爷爷,以后您就手把手地教我吧!从此,杨守敬就专心致志地学做生意。母亲见儿子丢了学业,接替了爷爷的买卖,是又高兴又担心,高兴的是杨家的家业有了继承人,担心的是荒废了儿子的学业。有一天半夜,杨守敬母亲李氏因思量儿子的前程而翻来复去睡不着觉,便爬起来缝补衣服。忽然发现儿子的卧室里还有灯光,就轻轻地推门进去,见杨守敬还在油灯下专心读书,便心疼地说:敬娃子,你白天在铺子里忙进忙出,夜里又挑灯苦读,这样下去会把身体搞垮的呀。说完,便把杨守敬手中的书一把夺过来合上,三把两下地给杨守敬脱衣解带安置他睡下,然后吹灯离去。母亲李氏一觉醒来,见杨守敬的房中又有了灯光,忙翻身而起又悄地走了进去,见杨守敬正伏在书案上写诗呢:白昼营生夜秉烛,经商习文两不误。杨氏男儿早自立。事成须下苦功夫。要慕古人与前贤,前悬梁来锥刺股。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阅尽人间书。……杨守敬母亲李氏看到这儿,激动地流下一串热泪,转身轻脚轻步地走了。

见知县

这年,县里开科,杨守敬前去应试。主考官是知县崔培元,进士出身,50多岁,脸上有几颗白麻子,在当时还算是一位有名气的清官。他见杨守敬眉清目秀,很是机灵,想逗逗他,就打招呼:小孩,你过来!杨守敬走上前来,深鞠一躬,道:大老爷,有何吩咐?崔知县见他很有礼貌,更加喜爱,笑着说:你叫什么名字啊?杨守敬道:姓杨,名守敬。崔知县道:你来干什么?杨守敬道:考童生。崔知县审视地望着他。杨守敬说: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我读过孔孟之书,习过周公之礼。崔知县见杨守敬神情严肃,也就板起脸道:看来是我有眼不识泰山,不过大凡有才者都会作对,我出上联,你如对得好,自然够格做童生。杨守敬道:请老爷出上联吧。崔知县想了想,道:年年县试荟豪客。杨守敬眼珠一转,答:次次榜中添仕人。崔知县听了心中暗喜:这孩子虽然年幼,还真有点才气。就又道:小孩子滥竽充数,可有真本事?杨守敬见崔知县一再瞧不起自己,很不高兴,还是强压下火气,道:大才人鱼目混珠,哪来妙文章。崔知县越发惊奇,猛然见杨守敬两手墨汁,脏脏乎乎,差点笑出声来。说:小孩子两手黑,横道竖道。杨守敬见崔知县如此出言不逊,再也忍不住了,紧接道:大老爷一脸麻,左坑右坑。崔知县脸腾地红了,本想发作,但一想是自己先不对,怪不得杨守敬,只好一笑了之。这年,杨守敬被取录第13名童生。

背姑娘伢过溪

杨守敬从小勤奋好学,上进心极强。他听说龙窝马门溪有位教私塾的汪先生很有学问,便到那里拜师求学。有一回,放学时突降暴雨,杨守敬遇见一位容貌秀美,穿着朴素的姑娘伢站在马门溪边望着疾流的水愁得不知如何是好。杨守敬二话没说,挽起裤腿,淌着水把素不相识的姑娘背过小溪。谁知这事当时被一个同窗看见,第2天便添油加醋地将此事告诉了汪先生。汪先生认为杨守敬有伤风化,有失体统,不禁勃然大怒。汪先生把杨守敬叫到跟前,责问他怎么回事,令他用诗句把事情的原委写清楚讲明白。杨守敬不慌不忙,提起笔来写道:村女溪边泪水流,书生化作渡人舟,相逢何必曾相识,解人危难勿须求。姻脂坝头惊飞鸟,红蓼从中起群鸥。轻轻放落芦茬岸,默默无言各自羞。汪先生沉吟半响后点点头,不再说什么,也不再追究了。

功名之路

杨守敬中举后,陆续7次赴京会试。第1次是中举后的第2年即1863年,这次虽未考中,但结识了许多有学问的先生,增长了不少见识,学到了许多新知识。第2次会试是1865年,正月抵都,这时张文襄(之洞)为翰林,提倡风雅,大会天下名流于城南陶然亭。杨守敬与陈一山都列在其中,杨守敬淡泊名利,不爱标榜自己,认为张之洞意在标榜,决意不赴。第3次会试是1868年,杨守敬30岁,仍荐而不售。是科首题为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二句。他写的文章仅300余字,出示给同人看后都为之惊服,以元许之。第4次会试在1871年,2月到京,3月入场,首题为信近于义一章,房师为吉林伯都纳厅(今扶余县)的于荫霖(次棠)。他阅卷后,极力推荐杨守敬,认为杨守敬为3场1律,非绩学之土不能及。但是榜发下来,仍不中。第5次会试是1874年,榜发仍不中。第6次会试是1880年,住广东东莞进士黄燮云家,每天与黄先生携笔墨到琉璃厂各帖店抄集帖目录,又访收藏家补其缺,两人情投意合,便联为姻娅,将3女许其子志孚。3月会试,首题为吾与回言终日一章。在场中与麻城袁玉谷联号,袁以时艺名家为汉阳教谕,坚决要阅杨守敬的文稿,一见就非常欣赏,大加赞扬道:名下无虚士,不意时文亦精能如此”。但没有上榜。第7次会试是1886年,年已48岁。此时正在黄冈任教谕,仍不中。从此,杨守敬绝了科举之念,潜心著述。杨守敬会试尚未结束,便接到东渡扶桑的一纸诏书......

成功网 2018 www.cgw1.com@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1007785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