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0年3月1日,肖邦诞生在波兰华沙市一位教授家里。父亲在华沙高等学校任法文教授,后来又办了一所供膳宿的贵族子弟学
校。孩子们经常在他们家集合,肖邦的妈妈弹起钢琴,孩子们围成圆圈跳舞,幼小的肖邦经常坐在琴旁的一条小凳上,用心地听着妈妈弹出的曲调,认真地把它记在心里。当父母发现他爬到钢琴上弹琴的那天晚上,久久没有入睡,他们认真地讨论了孩子的教育问题,他们7岁的女儿露意丝也是一个很小就学会了弹琴的孩子,他们便决定让她来教小弟弟。在小姐姐的帮助下,肖邦进步很快。
6岁那年,肖邦进了父亲所办的学校读书,家里又请当时华沙有名的钢琴家兼提琴家——兹维尼来教他弹钢琴。兹维尼是一位严厉的教师,教了许多学生,谁不用功,他就用一支削尖了的长铅笔敲他的手指。但是,肖邦却从来没有挨过敲,因为他不仅有着惊人的天赋,而且有着极为刻苦的学习精神。自从跟教师学习以来,他几乎整天埋头在钢琴里,不停地练习着各种弹琴技巧。由于学习勤奋,练习刻苦,几岁的小孩子就能用他那灵巧的小手,在钢琴上灵活自如地弹出较大的音程。但肖邦并不满足,他殷切地希望能够有双象大人那样的手,弹出更加响亮的调子。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每天晚上都在每个指头缝里夹上一个木塞子,使指头之间的距离增大起来,顽强地进行练习,夜里躺下后痛的睡不着,他便偷偷趴在枕头上哭,但是第二天他还是照常上课,照常跟着教师练习。勤奋的学习,使他的钢琴弹奏有了惊人的进步。当他8岁生日的第二天,就公开登台进行了一次演奏。在这次演奏会上,他熟练地扣动琴键,弹起了他最心爱的曲子,悠扬悦耳的琴声,震动了台下的全体听众,人们热情地呼喊着:“神童呀,我们波兰的莫扎特!”
这次演奏,使肖邦成了华沙上流社会的骄子。然而,肖邦却不以神童自居,而是更加努力的学习,他到处寻访名师,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机会。在他10岁的那年,有一位著名的歌唱家卡塔琳娜夫人经过华沙作环球旅行演唱。肖邦曾为这位大歌唱家弹琴伴奏,也从她那委婉的歌声中汲取了丰富的艺术营养。他练得更勤奋了,弹奏技术又达到了一个新的境地。12岁那年,兹维尼决定不再教肖邦了,他对孩子的父亲说:“肖邦已进步的和我一样,我已没有东西可教他了。”
后来,肖邦又从师于华沙音乐学院院长爱尔斯纳,并先后利用到柏林、维也纳、捷克等地的短暂机会,向那里著名的钢琴家学习,继续顽强地自修。有一段时间,肖邦身体极度虚弱,父亲送他到空气清新的农村休养,可是一到那里,肖邦就为波兰人民的音乐天才迷住了。他看到一个个农民并没有受过专门教育,但他们的琴声却是那样的动人,他们的一切活动都能通过曲调倾诉出来,包括他们的工作、他们的愿望、他们的忧愁和欢乐。肖邦天天和他们一起攀谈,向他们学习民歌的表现手法,给了他很大的影响,促使他后来走上了民族音乐的创作道路。
肖邦的作品第二号出版后,德国音乐家舒曼得到了这份谱子。一天,舒曼为朋友弹奏了这支变奏曲,在座的人都为这作品感动了。他们问舒曼:“这肖邦是何人?”舒曼听了严肃地高叫了一声:“脱帽!绅士们,这是一个天才!”待到大家都脱下帽,他才恭恭敬敬地向大家介绍起肖邦的名字和生平。
肖邦20岁就离开波兰,终生过着流亡的生活。思乡之情和对祖国前途的深刻忧虑一直折磨着他,严重地损害了他的健康。可恶的肺结核,又早早地侵入了他的躯体,而且日益恶化,使他稍一走动就虚汗如雨。但他顽强地同疾病作斗争,时刻关注着被异族奴役下的祖国。看到人民起义失败了,他洒下满襟热泪。他用音乐热情讴歌祖国和人民,抒发爱国的激情。他把这炽烈燃烧着的感情凝结在音符里,把全部的悲愤倾泻在钢琴上。他的著名代表作钢琴曲《C小调练习曲》,就是在这种心境下创作出来的。这首乐曲悲愤、激昂,曲调忽而上升,忽而下降,发出猛烈的咆哮,象一匹烈马在感情的浪涛里搏斗、奔腾,充满了刚毅、坚强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表达了人民反抗斗争的呼声,所以人们把它称作《革命练习曲》。
肺结核在那个时代还是不可治愈的绝症,肖邦意识到生命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于是加快地工作,案头上总是堆积着曲谱草稿。在摇曳昏暗的烛光下,他一边学习巴赫、莫扎特等古典音乐大师的作品,一边勤奋地创作新的作品,夜里也不休息。他虽然仅活了39岁,但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钢琴曲。人们称誉他是“钢琴诗人”;舒曼则给予更高的评价:”肖邦的作品是藏在花丛里的一尊大炮。”
1849年10月1 7日,当巴黎圣母教堂的大钟敲响3点的时候,近代音乐的拓荒者肖邦停止了呼吸。遵照他的遗嘱,朋友们把他的心脏装在一个匣子里,从巴黎运回到华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