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珍珠于1892年6月26日出生在美国弗吉尼亚州西部。她是一位美国的畅销书作家,却最擅长与热爱撰写中国题材作品;成为美
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以写中国题材作品而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徘徊在故乡与祖国之外,她经历着难以言说的离愁伤感与尴尬无奈。虽然有着西方人的面孔,她的精神世界里却永远流淌着中国文化的血液。
生平经历
赛珍珠是以中文为母语之一的著名美国作家。本名珀尔·布克Pea rl Sydenstricker Buck。赛珍珠以英文姓氏为姓(其父即名赛兆祥),取pearl中文意思珍珠,合成自己的姓氏。赛珍珠出生于弗吉尼亚州西部,4个月后,随传教士父母赛兆祥和卡洛琳来到中国。先后在清江浦、镇江、宿州、南京、庐山等地生活和工作了近40年,其中在镇江生活了18年,她在镇江经历了她人生的早期岁月,因此她称镇江是她的“中国故乡”。她童年的大部分时光都在那里度过,首先学会了汉语和习惯了中国风俗,然后她母亲才教她英语。值得一提的是,从幼年起,她就在鼓励声中开始写作。
赛珍珠于1922年在牯岭开始尝试写作,17岁回美国进弗吉尼亚州伦道夫·梅康女子学院(Randolph-Macon Woman's College)攻读心理学,毕业后又来中国。1917年与传教士约翰·洛辛·布克结婚,从事传教工作。婚后随丈夫迁居安徽北部的宿县(今安徽省宿州市),在此期间的生活经历成为日后闻名世界的《大地》的素材。1921年秋她的母亲去世后,全家迁至南京。1927年北伐军进入南京,她离开中国。自1921年至1935年,她与布克(J.L.Buck)长期居住在所执教的金陵大学分配给他们的两层楼房里。在这里她写出了于1938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长篇小说《大地(Gread Earth)三部曲》等小说,并最早将《水浒传》翻译成英文在西方出版。
美国新闻名人海尔德.艾赛克斯(HAROLD ISAACS)在他的杰作《我们里的烙印》一书讲到,他曾深入采访过的五十年代的美国政府、新闻、商界等要人们,都深受赛珍珠笔下刻画的中国人物的影响。尤其神奇的是,尽管经历过抗美援朝、越南战争和“文革”,美国百姓对中国人民的良好印象居然从来就没有改变过。这不得不归功于这位超前女性对中国的杰出贡献。
把《水浒传》推向世界的第一人
赛珍珠精通汉语,对中国小说有着极高的评价。她在诺贝尔奖授奖仪式上的致谢词便是以《中国小说》为题的,她说:中国的古典小说与“世界任何国家的小说一样,有着不可抗拒的魅力”,“一个真正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应该知道《红楼梦》、《三国演义》这样的经典之作”。她的这番话赢来了文学大师们的热烈掌声,因为她在数年之前翻译的《水浒传》在西方的流行,已经让人们对中国小说刮目相看了。
赛珍珠曾把《水浒》译成英文,译名为《四海之内皆兄弟》(1933)。赛珍珠翻译《水浒传》还是20年代中后期的事情,当时南京出售着《水浒传》的好几个版本,有的只有七十回,有的长达一百二十回。赛珍珠选择的是七十回本的《水浒传》,她认为这个版本最好,因为较长的版本结尾大多是好汉们被朝廷招安,而七十回本则自始至终贯穿着与官府反抗到底的思想。
在这段时间,赛珍珠除了教学之外,就是埋头翻译《水浒传》。前后耗时五年,终于将《水浒传》翻译成了一千多页的英文。而书的原名“水浒”通常被译成“Water Margin”,指的是书中许多事件的发生地。赛珍珠认为书名这样去译,西方读者肯定不知所云,她先后试用过《侠盗》、《义侠》等名,但自己都不甚满意。直到出版前不久,她才突来灵感,想到了《论语》中的一句名言:“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于是在纽约庄台公司1933年出版这本上、下两卷的译著时即以“All Men Are Brothers”为名。这是《水浒传》的第一个英文全译本,在美国很是畅销,从中国杀将过去的这批“梁山好汉”,一下子就“窜”上了美国权威的“每月图书俱乐部”的排行榜。
诞生于中国《大地》的诺贝尔文学奖
193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是一位女士——获奖作品是中国题材的《大地三部曲》、《异邦客》和《东风·西风》。这位
“对中国农民生活进行了史诗般的描述”,“为中国题材小说作出了开拓性贡献”的获奖者就是赛珍珠,曾经在金陵大学执教的美国人Pearl Buck。而她的所有获奖作品也大都是她在金陵大学一边教书、一边创作写成的。赛珍珠开始写作生涯时,适逢一场不同寻常的世界性文化风潮。她读过陈独秀、胡适等人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文章。对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她认为这是“现代中国的一股新生力量”,将会释放出“被压抑了许多世纪的能量”。她谙熟汉语,对中国古典文学所知甚多,又和新文化运动中的人物接触频繁,这都有利于她对周围掀起的风暴作出判断。于是她便在平仓巷5号小阁楼的窗台下,摆放一架打字机,面对金山,沉入了对作品的构思之中。
1923年赛珍珠写出了处女作《也在中国》,此后便屡屡有作品发表。1927年春北伐军攻克南京时,社会失去了控制,对于许多外国人来说真是危机四伏,所以她沦落为“洋难民”,离开了南京。当1928年夏回到南京的家园时,尽管整座院落成了马厩和“公厕”,但她却在一个小壁橱里惊喜地翻出一个木箱。士兵和劫匪掠走了她的大半家产,却把这个木箱留了下来,箱中完好无损地放着她在母亲去世后为其写的《凯丽的传记》一书的手稿——这部手稿排成铅字时书名便改成了《异邦客》。赛珍珠继续创作,不久给美国的朋友戴维·劳埃德寄去了一篇曾经在杂志上发表的小说《一位中国女子说》,同时还附上了未曾发表的续篇,建议将两者合成一部长篇,书名定为《天国之风》。
赛珍珠一生写了85部作品,包括小说、传记、儿童文学、政论等。她也写了许多短篇小说、广播剧和文艺评论。她早期曾著文批评美国教会人士在国外的某些做法;晚年的政论主要为美国政府的外交政策辩护。她自称热爱中国,但她爱的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旧文化。她被称为“中图通”,但她在《大地上的房子》三部曲(《大地》,1931;《儿子们》,1932;《分家》,1935)中所描绘的并不是中国社会的真实面貌,也没有反映中国人民的命运。在《北京来信》(1957)和《梁太太的三个女儿》(1969)中,她更明显地流露出对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敌对情绪。
1972年,尼克松访华以后,她主动支持美国国家广播公司(NBC)的专题“重新看中国”节目,并积极申请访华。但是由于当时的政治氛围,她的访华申请遭到了拒绝。1973年5月6日她抑郁中去世于佛蒙特州的丹比(Danby,Vermont),葬于宾西法尼亚州普凯西的绿山农场。再也没有机会回到她热爱的中国大地。她病逝后,按其遗愿,墓碑上只镌刻“赛珍珠”三个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