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官柯华
2010-12-23 10:03:24 来源:搜集编写 作者:周大荣 评论:0 点击:
柯华,原名林德常,1915年12月出生于广东省普宁县鲤湖镇。家庭的贫困,社会的不公,列强的欺侮都在柯华幼小的心灵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柯华,原名林德常,1915年12月出生于广东省普宁县鲤湖镇。小时家境贫寒,父亲到南洋打工维持全家生计,母亲除做家务外还要织布挣钱贴补家用。家庭的贫困,社会的不公,列强的欺侮都在柯华幼小的心灵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彭湃领导的革命运动,在离他家15公里的大南山建立了根据地,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加上进步书籍的启发,少年柯华已经渐渐懂得了为国为民奋斗乃是一个有志者的崇高责任。
1935年,柯华考入燕京大学医学预科。那一年的12月9日,北平学生爆发了大规模的爱国示威运动。面对最近一个时期发生的关系国家危亡的一件件一桩桩事情,柯华热血沸腾,早早就来到集合地点,和大家一起冲破国民党军警的阻拦,向着新华门进发。他们一遍遍高呼着抗日的口号,不停唱着抗日歌曲,最后终遭军警残酷镇压。随后柯华参加了南下扩大宣传队,返回校园后又成为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队员,并参加社会科学联盟(共产党秘密的外围组织)。
1937年4月,柯华参加了一个由10人组成的燕大学生代表团秘密到延安参观学习,毛泽东主席在百忙中两次接见他们,对“一二九”运动作了重要评价:“一二九”运动推动了抗战,准备了抗战。
抗日战争爆发后,柯华怀着抗日的满腔热情,脱掉学生装,投笔从戎,参加了八路军,成为一名抗日军人,先到山西临汾八路军总部,继而去了延安。柯华在延安工作过12年。进过陕北公学,抗日军政大学和中央党校,毕业后主要从事宣传教育工作,参加过整风运动,当过土改工作团长等,一直到1949年5月西安解放,调任西安市委副书记才离开革命圣地延安。
1954年底,柯华从西安调入北京,出任外交部礼宾司第一任司长。从此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教诲下,开始了他的外交生涯。1956年夏,外交部为适应新形势下外交工作的需要,增设了一个司——非洲司。柯华被任命为该司的首任司长,这使他在中国外交部组织史上又占了个第一。
1960年初,柯华被派往科纳克里担任中国驻几内亚首任特命全权大使,他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派往黑非洲(撤哈拉以南非洲)的第一位大使。至1964年4月,柯华奉调回国,担任西亚非洲司司长。
“文革”开始后,柯华无端遭到揪斗、抄家、关牛棚、最后被送到“五七干校”劳动改造。
1972年底,外交部调柯华返京,出任驻加纳大使。柯华先后受命与加纳、马里、菲律宾、泰国4国进行建交谈判,为新中国的外交工作留下了历史的纪录。
1975年冬,柯华被任命为驻菲律宾首任大使。12月15日下午3时,柯华来到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当他们一行8人走出机舱时,受到菲律宾外交部礼宾司卡智墨司长的欢迎。使柯华感到意外的是,机场上有数千人拥上前来,举着旗子,用汉语高呼口号。卡智墨告诉柯华:“今天来欢迎大使阁下的有5000多人,有菲律宾人,更多的是华人。”在宿务,柯华同华侨举行“一家人,谈家常”的对话。柯华用家乡潮州方言和闽南语即席讲话,华侨听到乡音,倍感亲切,随意提问,倾吐心声。当地华文报纸写道:“20年来我们所盼望的父母官终于来到我们面前,心中的喜悦,真如年久失散的儿女,终于和父母重逢那样,是一时难以诉说,一时难以形容的。”
1978年9月6日,柯华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大不列颠和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使,来到英国伦敦。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派她的典礼官用一架四轮马车接柯华去白金汉宫递交国书。宝马雕鞍,马蹄声声,庄重、显赫,充满皇家气派。然而,柯华却想起了中国第一个出使英国的郭嵩涛,那是一次屈辱的出使,他和副使刘锡鸿专为“谢罪”去了白金汉宫。而今天,中国使节在伦敦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礼遇,真正是:“换了人间”。
柯华就任驻英国大使期间,收回香港和澳门的问题已经提到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工作日程上。1982年夏,柯华奉命回国参加收回香港问题讨论会。会后奉命返英广泛接触英国各界人士和英国政府当局,了解英国对我收回香港的反映和英国政府的政策。从此,柯华参与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谈判的全过程。
1983—1995年,柯华先后任国务院港澳办公室顾问、第7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副会长、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副理事长、中国扶贫基金会副会长、广东省汕头经济特区顾问委员会名誉主任、北京潮人海外联谊会创会会长。2001年担任第11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荣誉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