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抗日救亡的烽火硝烟中,曾经广为传唱着一批革命音乐作品,成为激励全民族奋进的战斗武器。这些激昂高亢的旋律,大多
出自一位归侨共产党员——有着“人民音乐家”之誉的冼星海之手。
冼星海,广东番禺人,中国著名电影作曲家,音乐家。1905年6月13日生于澳门一个贫苦船工的家庭。少年时代,他就非常喜爱音乐,在广州岭南大学时,参加业余乐队。1926年入北平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主修小提琴和作曲理论。1928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学院。1929年,冼星海去巴黎勤工俭学,师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1931年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在肖拉·康托鲁姆作曲班学习。留法期间,创作了《风》、《游子吟》、《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等10余首作品,《风》受到巴黎音乐界的赞誉。
1935年,冼星海回到上海,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先后创作了影片《壮志凌云》中的“救亡进行曲”、《时势英雄》中的“运动会歌”、《青年进行曲》中的主题歌“青年进行曲”等。这些作品中他娴熟的运用了节奏技巧,表现出坚决果断,康慨激昂的情绪,歌曲随影片响彻大河上下。之后,又写出影片《夜半歌声》(1937)中的“热血”、“夜半歌声”、“黄河之恋”,这几首抒情插曲,显示了他独具一格的作曲风格。
抗战爆发后,冼星海写出抗战戏剧《保卫芦沟桥》的主题曲,并且随演出剧团,赴各地进行巡回演出,走到哪里写到哪里,创作了400多首歌曲,每到一处都响彻着他创作的救亡歌曲。
1938年,冼星海赴延安,任鲁迅文艺学院音乐系主任。在途中应贺孟斧之邀为影片《风雪太行山》谱曲。到达延安后,他一边教学,一边创作。写出《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歌剧《军民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以深刻的主题,独特的艺术特征,成为他的一部杰作,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939年又为纪录片《延安八路军》创作乐曲,以后赴苏联创作了《民族解放交响曲》、《神圣之战交响曲》。
1940年5月,冼星海去苏联为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配乐,后因战争、交通阻隔而羁留不归。其间,他写有交响曲《民族解放》、《神圣之战》,管弦乐组曲《满江红》,管弦乐《中国狂想曲》以及小提琴曲《郭治尔—比戴》等,现已收集到他的作品近300件;此外,还写了《聂耳——中国新兴音乐的创造者》、《论中国音乐的民族形式》等大量音乐论文,已发表的有35篇。
冼星海是我国现代音乐史上一位卓有成就的作曲家,他与聂耳的电影音乐一起,构筑了中国电影音乐的骨架,他以澎湃的激昂,鲜明的民族特色,写出了震惊中外乐坛的音乐。是人民敬爱的音乐家,是中国电影音乐创业史上的先驱者。
在苏联期间,由于长期劳累和营养不良,致使肺病加重。1945年,冼星海在莫斯科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