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伟大诗人莱蒙托夫
2011-11-20 20:14:48 来源:搜集编写 作者:李遂霞 评论:0 点击:
莱蒙托夫,俄罗斯浪漫派诗人,还创作有叙事诗和长篇小说,代表作:《土耳其人的哀怨》、《彼得戈夫的节日》和《争吵》等。
莱蒙托夫,俄罗斯浪漫派诗人,还创作有叙事诗和长篇小说,代表作:《土耳其人的哀怨》、《彼得戈夫的节日》和《争吵》等。
莱蒙托夫(Mikhail Yurevich Lermontov),1814年10月15日生于莫斯科一个小贵族家庭。父亲是退役军官,母亲是女地主的唯一继承人。莱蒙托夫在出生后不久,就被送到奔萨省塔尔哈内外祖母的庄园,3岁时母亲去世,父亲被剥夺了抚养权,由外祖母抚养。在塔尔哈内庄园,他接受了首都式的家庭教育,从小就对文学和诗歌创作表现了强烈的兴趣,并能说一口流利的法语和德语。
1825年夏天,外祖母带莱蒙托夫到高加索的矿泉疗养。高加索的自然风光和山民生活深刻地留在了他的记忆里,在他早期的作品里《高加索》、《蓝色的高加索山,你好…》都留下了印记。
1827年,莱蒙托夫全家搬到莫斯科。1828年,他作为半寄宿生进入莫斯科大学附属贵族寄宿学校4年级,在那里接受人文教育。在寄宿学校里,他的主要方向是研究A·C·普希金和拜伦风格长诗。在此期间,他写下了《海盗》、《罪犯》、《奥列格》、《两兄弟》、《最后的自由之子》、《伊兹麦尔一白》和《恶魔》等诗篇。 这些长诗的主人公都是与社会抗争、践踏社会和道德规范的英雄、被抛弃者和暴乱分子;“罪恶”悬在他们头上,这种罪恶通常被秘密笼罩,并以苦难的表象出现。
1830年,莱蒙托夫考入莫斯科大学。大学期间的课余时间写了近300首抒情诗和几首长诗,这些诗篇之中比较著名的有《乞丐》、《天使》、《帆》等,最有代表性的是《一八三一年六月十一日》,诗里所抒写的“生的渴望”、行动的祈求和生怕一事无成的哀愁,是他笔下的抒情主人公的感情的特点。这些抒情诗除个别一两首外,大多数没有发表。1832年,因参与反对保守派教授被迫离开大学,转入圣彼得堡近卫军骑兵士官学校,1834年毕业后到近郊骠骑兵团服役。
1835年,莱蒙托夫发表了长诗《哈吉-阿勃列克》,这引起了文坛的注意。同年又创作了剧本《假面舞会》,表现一个勇于同上流社会对抗的悲剧人物。
1837年2月,普希金在决斗中重伤后去世。莱蒙托夫愤然写了《诗人之死》一诗,指出杀死普希金的凶手就是俄国整个上流社会。他愤怒地对这些屠夫说,他们虽然躲在法律的荫庇下,公论与正义都噤口无声,但是“神的裁判”在等着他们。“神的裁判”就是指人民的裁判。因此,他被流放到高加索。这篇诗震动了整个俄国文坛,他被公认为普希金的继承人。在流放高加索的途中,他的长诗《波罗金诺》在《现代人》杂志上出版。这标志着他的创作已经进入成熟时期,诗中充满了一个爱国者的爱国热情,说明战争的真正英雄就是人民。
1838年,经过他的外祖母和诗人茹科夫斯基的奔走,莱蒙托夫才回到圣彼得堡原部队,并继续创作。在《祖国纪事》上发表了《咏怀》一诗,严厉地批判了当时的一代人,谴责他们缺乏理想,没有斗争勇气。接着又写了著名的诗篇《诗人》,继承十二月党诗人和普希金的传统,宣称诗人的使命在于唤起人们崇高的思想。除了一系列怡情诗外,还发表有《波罗金诺》、《沙皇伊凡·瓦西里耶维奇》、《帆》等诗作,其中还有用民歌体写成的长诗《年轻的近卫士》和《勇敢的商人卡拉希尼科夫之歌》。
1840年新年,在公爵夫人拉瓦尔的舞会上,莱蒙托夫与法国公使的儿子Э·巴兰特发生冲突,争执超出了私人范畴,上升到了捍卫国家尊严的层面。2月18日举行的决斗以双方和解结束。但莱蒙托夫还是被交给了军事法庭,朋友和文学界的相识纷纷前来探狱。在此期间,对莱蒙托夫与巴兰特之间的冲突进行了新的解释,这恶化了事态的发展。同年4月,上级发布了将莱蒙托夫调往高加索现役军队田加骑兵团的调令。临行前他写了那篇有感于自己“永恒流浪”的沉痛的诗《云》。在路过莫斯科时,参加了果戈理命名日宴会,向果戈理朗诵了刚写好的长诗《童僧》的片断。6月份莱蒙托夫到达流放地,7月份参加了对山民的战斗。
1841年2月,莱蒙托夫得到两个月的休假,返回彼得堡,在这段期间备受关怀,又因作战勇猛而被推荐受奖,但尼古拉一世拒绝了推荐。4月14日,没有得到延期许可的莱蒙托夫回到高加索。5月,他来到皮亚季戈尔斯克,获准在矿泉停留疗养。在这里,他写下一系列诗篇:《梦》、《悬崖》、《他们相爱…》、《塔马拉》、《约会》、《叶》、《我独自上路…》、《海的公主》和 《预言家》。
1841后7月21日,莱蒙托夫与人决斗被害,之后遗体被安葬在塔尔哈内的家族墓穴中。
莱蒙托夫是俄罗斯伟大的诗人,不仅爱好画画,还喜欢数学。虽然他的创作成熟期只有短短4年,但他的作品对俄国文学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诗人,他在普希金和涅克拉索夫之间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在展示人物内心生活的心理描写方面,他是俄国文学中的先驱,后来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列·托尔斯泰等所师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