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2年6月的一天,在法国巴黎举行的一次盛大音乐会上,一位双目失明的姑娘,用娴熟的指法,在钢琴上演奏了一首动人的乐曲,博得了全场观众的热烈喝彩。当人们问到她成功的奥秘时,她深情地说:“不,我获得的这些成就不属于我,它是属于我尊敬的老师布莱叶先生的!”
第二天,巴黎的各家报纸都在显要位置刊登了这条使人惊叹的消息,同时还详细地介绍了盲文教师布莱叶的事迹。可是当姑娘拿着报纸去见布莱叶时,他已经奄奄一息了。没过几天,布莱叶就因病离开了人世,终年只有43岁。使他感到欣慰的是,他发明的盲文终于得到人们的注意,他为此而作的艰辛努力,最终获得了世界的公认。
1809年1月4日,路易·布莱叶出生在法国巴黎附近的库普雷城一个普通皮鞋匠的家庭里。3岁那年,小布莱叶因玩耍不慎,被钻子剌伤了眼睛,从此双目失明了。小布莱叶是个非常喜爱学习的孩子,他想到自己以后再也不能看书学习,不能和伙伴们一起出去玩耍,不禁伤心地哭了起来。
布莱叶的父母很疼爱他,决心要把这个盲孩子培养成为有文化的人。他的爸爸在木板上用钉子组成字母,教他认字,后来又送他到村里的小学读书。在学校里,布莱叶学习很刻苦,又很聪明,每次考试总是名列前茅,深受教师和校长的喜爱。爸爸见小布莱叶那么喜欢学习,便决定让他到巴黎的一所盲人学校去上学。那时候,盲人使用的书本是用厚纸和布条糊成的,一个个凸起的法文字母拼成字句,使书本又大又重,认一个字要费好半天时间,翻书找书也非常吃力。
小布莱叶在盲人学校里认真刻苦地学习,很快就掌握了这一套盲文书籍的读法。他在学习过程中深切地体会到,这种用手摸着书本来辨认字母的方法,使盲童学习非常吃力,而且学得又慢,一般要用3、5年时间才能学会。能不能对这套盲文进行革新呢?他决心创造出一种专供盲人摸读和书写的文字来。
1821年的一天,法国海军军官巴比埃带着几个战士,到学校给孩子们表演夜间战地通讯演习,介绍演习办法.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要把秘密情报传递出去,就不能依靠眼睛去辨别信号了。他们发明了一种“夜码”,先把情报翻成电报码,然后再在纸上打出各种点子来表示这种电码。战士接到“夜码”后,不是凭眼看,而是靠手摸,认出“夜码”的内容。
巴比埃介绍的“夜码”,使布莱叶非常感兴趣。他想,这种“夜码”既简单,又实用,只要认真加以改进,一定能创造出理想的盲文来。自此以后,布莱叶专心致志地研究这种盲文。他反复思考,究竟需要多少凸点为最佳?怎样编排字母和其他符号?用什么样的写字工具?点与点之间的距离应多大?一连串的问题需要他去解决。白天要上学,晚上要复习功课,他只能少睡党,少休息,挤时间研究,甚至连吃饭时也在琢磨这些问题。经过5年时间的反复推敲、研究,布莱叶终于创造出“点子盲文”。这种文字由打在厚纸上的6个点子组成,通过它们不同的排列方式和多少,可以表示所有26个拉丁字母。
1828年,布莱叶从盲人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1829年,布莱叶在原方案的基础上加入了标点符号、数学和音乐符号。他把这个方案首次向盲人学校的全体师生宣读,要求校领导予以审查和推广使用。但遭到了学校领导的反对。1834年,他又重新调整和完善了自己的方案,于1837年正式定稿,1838年出版发行。布莱叶又把修改后的盲文方案提交给法国学术研究院的教授们,请他们评价,但得到的回答仍然是否定的。尽管他的工作非常繁重,健康状况长期不佳,科学研究上又遇到了很大的挫折并遭到压制,但他并不气馁,决心为此奋斗终身。
1853年,也就是布莱叶去世后的第二年,法国政府正式确认,他的点子盲文为法国的正式盲文。又过了34年,他的盲文得到了国际上的公认。
布莱叶创造的盲文给无数盲人带来了光明和幸福,他的事迹永远为世人所怀念。为了纪念这位卓越的创造者,1895年,人们将布莱叶作为世界盲文的国际通用名称。因此,现在世界上都称盲文为布莱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