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襄公(?—前766年)是秦国第一代开国君主,公元前778~前766年在位。秦国列为诸侯男子称氏不称姓,虽为嬴姓,却不叫嬴开。
周朝周幽王宠爱褒姒,并立褒姒子伯服为太子,又屡次诈骗诸侯,失人心,公元前771年为西戎、犬戎攻杀。襄公率兵救周有功,复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次年,他被周平王封为诸侯,又被赐封岐山以西之地,命其将此处戎人赶走。自此,秦国开始成为西周的诸侯国。
秦国正式立国于春秋初,但它一登上历史舞台,便以强烈的开拓进取精神,不懈努力而后来居上。当人们讴歌穆公称霸西戎、孝公变法图强、终于由始皇统一中国时,更应该记住秦国的另外一位国君秦襄公,他才是秦国真正的开国之君。
秦人祖居东方。西周初年,嬴氏一支被西迁,游牧于渭水流域。后因非子养马有功,周孝王封其为“附庸”,并准许“邑之秦”,即在秦(今甘肃天水)地修城筑邑。西周晚期,秦仲诛伐西戎有功,封为西垂大夫,后传位长子庄公。秦襄公是秦庄公次子,其兄世父知其有雄心壮志,遂让太子位。公元前778年庄公死,襄公即位。此时,戎狄之势仍非常强大,直接威胁秦的基业之本。另一方面,秦仅为“大夫”之职,只有卖命效力的义务,并未得到周王室的信任。秦襄公深知秦人是在夹缝中求生存,稍有不慎将会导致灭种之祸。他审时度势,一是将妹妹穆嬴嫁与丰王为妻,二是把都邑迁到汧邑(今陕西省陇县东南)。
襄公的决策显示了他的敏锐判断力和战略眼光。果然,襄公2年(前776年)戎兵大举围攻犬丘,世父率军顽强抵抗,不幸城破被俘。由于襄公得到西周丰王之援,又据汧邑战略要地,戎人不敢诛杀世父,1年后放其归秦,双方一度和好相处。通过这两项重大决策,秦人一方面加强了与周王室的关系,得到了较可靠的声援;另一方面东进占据汧邑膏沃之地,可以大力发展生产,加强武装力量,从此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
一个朝气蓬勃的新邦国的崛起,立即引起人们的注意。襄公5年(前773年),周王室司徒、郑植公曾问太史伯道:“姜、嬴其孰兴?”史伯对曰:“夫国大而有德者近兴,齐侯、秦仲、姜、嬴之隽也,且大,其将兴乎?”齐是姜太公创建之诸侯大国,齐君世为雄主,为周王室东方支柱,素为朝野所敬重,自不待言。而此时的秦还处在创业之初,但太史伯已从秦仲奋力伐戎、尽职疆场,庄公、襄公继先祖之志、发愤图强的精神和日益强大的国力中,看到了秦人必将兴盛的未来。太史伯把秦与齐相提并论,说明秦人已成为不可小视的一股力量。
秦国在向上发展,西周王朝已日暮途穷。荒淫无道的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不惜烽火戏诸侯。结果幽王被戎军杀于骊山之下。西周灭亡之际,在丰镐周围主要有4种力量:“一是幽王和伯服的势力,他们死后由王子余臣即携王继之,二是天王即后来的平王的势力,三是戎族的势力,四是秦的势力。”在幽王被杀之后,秦襄公面临的抉择是或者追随携王,或者拥戴平王。秦襄公利用周王室的传统威信,而并不拘于秦与幽王、伯服的旧有关系,特别是幽王死后,更没有必要与王室的正统代表——天王相敌对。于是在“周避犬戎难,东徙雒邑”时,“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秦襄公受封为诸侯,标志着秦已升为与齐、晋、郑等国一样的地位,得与山东各诸侯国通使聘享之礼,这是巨大的飞跃。秦襄公非常高兴,即立西汧,用马驹、黄牛、羝羊各3的大礼,祭祀白帝,以庆贺秦的正式立国。
秦人虽得周王赐以岐西之地,但却是一张空头支票。平王说得明白:“戎无道,侵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这就是说,你能赶走戎人,才据有其地,归秦所有。尽管如此,秦襄公还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因为他从此可以打着周天子的旗号,讨伐戎狄,以开疆拓土了。
秦人要从戎狄手中夺取土地,谈何容易。当时戎狄之国布满渭水流域,力量仍十分可观。然而,此时,秦国的力量已经有了很大增长。秦襄公上台以后一直在整顿武装。“备其甲兵,以讨西戎”,经过4年艰苦征战,“伐戎而至岐”。岐,即今陕西岐山、扶风两地,古称周原,是周人发祥地。这里膏壤沃土,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戎人当然不肯轻易退出,双方争夺十分激烈。
公元前766年,秦襄公在一次大战中身先士卒,奋勇冲杀,不幸战死疆场,葬于故地西垂。秦襄公死了,但其未竟的事业没有中断,其长子文公即位,继续奋战。文公4年(前762年),秦兵到达汧渭之会(今陕西宝鸡市东),并筑城邑定居下来。文公16年(前750年),秦军大破戎族,取得重大胜利,戎人败退,秦人占据周原,终于实现了秦襄公的遗愿。
秦襄公是春秋初期的一位杰出君主,在位时间虽不算很长,但他开创的基业及其雄才大略,为秦国社会发展和强盛奠定了基础。因此,司马迁评说:“秦起襄公,章于文、穆、献、孝之后,稍以蚕食6国,百有余载,至始皇乃能冠带之伦。”这正是历史不会忘记秦襄公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