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熙,韩国三星集团董事长(会长)、著名企业家、韩国的首富,身家76亿美元。他将三星电子从低质量的大规模生产商,改
造为亚洲最有价值的科技企业。有人说,韩国人一生无法避免3件事:死亡、税收和三星。这个神话般成长的企业,及其铁腕领军人物李健熙,总是被人津津乐道。
李健熙,1942年1月9日出生于韩国庆尚南道宜宁郡,是三星集团创始人李秉哲之子。1965年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经济系,1966年于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完成了经营学硕士的课程,2000年成为汉城大学的经营学名誉博士。
三星集团是韩国历史上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家族财团之一,创始人是李秉哲。三星集团经营的产品多种多样,无所不包,小到饼干、糕点,大至汽车、飞机,几乎遍及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三星集团的各公司还与美国的通用电气公司、摩托罗拉公司、洛克希德公司和日本东芝、松下等公司联合,建立了多家股份公司或其他形式的联合企业。1987年11月,李秉哲去世,由3子李健熙接任三星集团新总裁。当时的三星还不是国际一流企业,仍处于仿制日本等国际厂商的电子产品阶段。李健熙通过“二次创业”,大力进行创新,使三星集团成功占据了全球家电和IT产品的龙头地位。李健熙早年留学国外,具有与其父严于律己迥然不同的个人风格。在1988年三星建立50年庆典上,他宣布集团的“二次创业”,将三星的发展方向定为21世纪世界级超一流企业。李健熙提出,要彻底改变集团“只追求商社数量而不追求质量”的坏习惯。正是李健熙,带出了整整一代韩国电子产品崇尚质量的观念。
李键熙平时寡言,表情极少变化,但工作风格相当强硬,一旦开口,直抵问题核心。他主持的会议经常持续几个小时不间断,因此职员们养成了在会前去洗手间的习惯。1993年初,李健熙带领三星的众多高级经理们,在美国洛杉矶的大百货商店考察。当时的三星产品虽然廉价,但在商店里总是被放在不起眼的角落,乏人问津。而索尼等世界名牌产品虽然价格比三星产品高出不少,可购买者趋之若鹜。当时,李健熙发给每位经理1000美元,让他们购买并使用当时最受欢迎的电子产品,并把它们逐个与三星的产品进行比较。国际市场把三星产品视为二流货,无疑给三星领导层以强烈的刺激。美国之行结束后,李健熙随即决定,在三星进行一个天翻地覆的彻底变革。
面对这样一个改革大工程,哪里是突破口?李健熙对此一针见血地指出:在全球一体化时代,品质就是企业竞争力的准星,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3万个人搞生产,6000个人搞售后服务,这样的企业拿什么和人家竞争?有品质问题找原因,想办法解决,要让我们的产品达到一流水准。哪怕把生产线停下来,哪怕会影响我们的市场份额。”为此,他在“新经营”理念中,特别强调以质量管理和力求变革为核心,彻底改变当时盛行的“以数量为中心”的思想。李健熙会长先后同三星1800多名中高层人员一起召开会议,并于1993年6月7日,在德国法兰克福提出了“新经营”宣言,以破釜沉舟的气势吹响了“新经营”的号角。如果抛开矛盾的表象深入内里,一切便会明了:李健熙的变革思想就是在发展初期即感知危机,并以打造产品质量为核心,为企业注入活力,从技术的成功获得经营的成功。
事实证明,“新经营”使三星步入了品质取胜的良性发展轨道,创出了三星崭新的企业文化。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使得大宇、起亚等不少当年与三星齐名的大企业先后倒下,然而身强体健的三星却挺了过来,并在国际市场上脱颖而出。“新经营”改革,功不可没。三星的成功是技术的成功,是工程师造就的企业。学习经营管理出身的李健熙始终保持着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在初期,他甚至亲自到日本、美国的公司就一些技术细节求教于普通的工程师。但是,核心技术的匮乏使三星不可避免地披上“模仿者”的外衣,这样的名声使他们一度是低档产品合适的代表。正因为如此,对技术的渴求始终贯穿在三星成功经历中。2001年他们在美国专利商标部注册的专利数量达到1450项,三星的研究中心容纳了4200名研究人员。三星每年销售额的7%用于研发,这充分显示了三星令人信服的实力。
李健熙对于韩国的影响更是现代历史上鲜有的特例。比如在中国,人们已普遍接受了“一周双休”及“朝9晚5”等新的生活习惯,但这却是中国政府费了大力气推行才有的效果。而在韩国,使人们生活习惯改变的却是李健熙。他自从1993年开始领导三星“第二次创业”以来,他在三星实行的每天7点上班4点下班的新工作制就改变了整个韩国的日常作息时间安排,而在2003年他又率先推行了5天工作制,此举亦成为韩国人的新习惯。2001年,李健熙雄心勃勃立志要把韩国建成类似瑞典、芬兰的“强小国”……李健熙的这种魅力,成为首富传奇中的特殊案例,像林绍良之于印度尼西亚、李嘉诚之于香港、王永庆之于台湾,甚至更早的洛克非勒之于美国,都未曾达到其水准。
因此,李健熙在韩国也拥有着与其他首富所不同的荣誉,他被韩国人称为“经济总统”,而美国《新闻周刊》则说他是韩国的“幕后帝王”。
事实上,与众多CEO的磨练历程一样,李健熙的成长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他在企业管理和改革上同样犯过很多过失。他说:“每次作结构调整的时候,就像从自己的身上把肉挖掉,非常痛苦。尽管如此,为了应对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的外部环境,提高竞争力,不得不继续调整组织。”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割舍三星汽车的例子。在90年代末期,三星集团就受困于“大企业大制造”的错误思想,明明国内汽车产业产能过剩,但李健熙仍然在汽车业务上投资了数亿美元,三星汽车公司很快就债台高筑,2000年被迫贱卖给雷诺汽车公司。为此,一次性捐献出20亿韩元的个人财产,承担几乎全部投资汽车领域失败的责任。三星集团发布这个公告后,投资者都惊呆了,原来要等待裁员消息的员工们眼中含着泪花,《财富》杂志撰文称赞李健熙是“为错误的投资决策承担责任的CEO”。
或许正是由于李健熙“新经济”思想的带领,到2003年时,三星已成长为全球瞩目的跨国公司,而这一年也正是李健熙推行“新经营”理念10周年的纪念日。2003年6月5日,李健熙与三星旗下各子公司CEO在韩国新罗饭店举行了庆祝活动,而摆在每一位三星人面前的是由他们亲手制造的一份成绩单:在“新经营”的10年中,三星年利润增长了28倍。2004年,三星电子率先实现了李健熙的愿望。在《财富》杂志公布的2004年世界最受尊敬企业名单的电子行业排名榜上,三星位居第4,品牌价值达到108亿美元,2003年收入达到362.8亿美元,7种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达到全球第1,并以尖端的产品和技术继续保持在数字领域的领导地位。在李健熙的掌管之下,三星集团逐渐壮大,集团下属旗舰公司三星电子的年出口额接近韩国出口总额的1/5。在韩国国内,三星更是根系庞大,IT、金融、化工、制造等10几个领域均有涉足。三星集团现拥有60家子公司,其中15家为上市公司。三星旗下公司总收入相当于韩国GDP总量的1/6。这些都是在韩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成绩。
随着三星集团的壮大,李健熙家族的资产也逐年上升。2006年李健熙个人资产为43亿美元,名列福布斯排行榜亚洲第16位。但李氏家族对三星集团下属企业持有的股份并不多,2006年只持有三星电子公司3.3%的股份,通过忠实的管理层控制集团。
家族企业三星集团的崛起成就了李健熙的成功,但家族利益纠缠不清也使得三星集团接受调查,并导致李健熙辞职。2008年7月16日,李健熙因涉嫌非法转让经营权和逃税而被起诉,被韩国首尔中央支法判处3年有期徒刑,缓期5年执行。此前,李健熙在1996年曾因行贿被判2年缓刑,而到1997年被豁免。
2008年8月22日,李健熙宣布辞职,离开自己一手打造的“三星王国”,就集团经济丑闻对韩国国民带来的困扰道歉。在2009年的最后一天,李健熙还是获得了韩国总统的特赦,名义是“以助力韩国申办2018年冬季奥运会”。以一人为对象所做出的单独特别赦免,对经济界人士来说还是第一次。这背后依托的是李健熙和三星在国际上“无与伦比”的影响力。毕竟,李健熙是韩国的首富。而李健熙家族管理的三星集团的巨大活力,更让韩国乃至全世界都无法忽视,“没有悬念的特赦”之后,李健熙继续上演了一幕“意料之中的复出”。
2010年3月24日,李健熙回到三星管理层,重新成为三星集团的掌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