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工作中的时间运筹,既要有长计划,又要有短安排,做到分先后,分层次,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很有必要。学习工作计划的制定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能好高骛远,贪多求全。
1984年,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在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出人意外地夺得了世界冠军。2年后,在意大利北部城市米兰举行的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上,他又获得了世界冠军。记者请他谈谈经验,他说了这么一句话:用智慧战胜对手。但记者对他的所谓智慧迷惑不解。10年后这个谜被解开了,山田本一在自传中是这么说的: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1个标志是银行大楼;第2个标志是1颗大树;第3个标志是3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向第1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1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2个目标冲去。40多公里的赛程,被我分解成10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全程。起初,我并不懂得这样的道理,我把目标定在40多公里外,终点线上的那面旗帜上,结果我跑到10多公里时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分段实现目标,才能达到即定的学习和工作的大目标。同样,每天学习和工作目标的实现,将给人以实实在在的胜任感,并增强学习和工作的信心。同时,在每天的学习和工作中,也会不断地增长才干,为实现长远的学习和工作目标积累经验。
首先,学习和工作计划要确立长远目标。其次,要确立本期要达到的目标。再次,近期学习和工作要重点完成的内容。与此同时,对实施步骤、要求以及所需时间,要有长计划短安排的策略。短计划是长计划的保证和落实,长计划是短计划的发展,只有环环相接,一步一个脚印,才能使学习和工作稳步持续地进行下去。有些学生认为反正是学习,先学什么都一样,用不着计划。这种学习方式和习惯,缺乏战略性(长计划、短安排)、合理性(合理分配、重点突出)、主动性(主动管理、主动调节),而往往造成“湿面沾手”的局面,徒然浪费时间。
拟定计划,决定了最终目标以后,下一个步骤就是订立每天都有实现可能的“次目标”。这时,千万不可使学习和工作的意愿为太高的目标所挫,每一天都要实现自己的目标。提出过高的目标,不如提出能达到的,心理距离较近的目标,更能激发人的“干劲”。一个人给自己确定适当的学习和工作目标是非常必要的。这种目标要高到可以激发自己奋发图强,花费相当的气力,但又要切合实际,可以达到。比如,一个学生给自己确定的学习目标太高,特别是在学习初期阶段难以达到,他就可能陷入不必要的失败和沮丧之中。如果确定的学习目标太低,他就可能拖拖拉拉,不能达到本来能够达到的学习水平。心理学家曾以跳高的例子来说明目标的重要性。比如,只让选手在空无一物的空荡荡的空中跳,和在架起模杆的2根高度标示柱之间跳过去,成绩有很显著的差别。没有模杆指示的跳高,成绩很不理想。这种模杆的指示,就是跳高的一种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