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右任,中国近代书法艺术大师,首创“于右任标准草书”,被誉为“当代草圣”。他是民主革命的先驱,复旦
大学、上海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创办人,被尊称为“元老记者”。
1879年4月11日(清光绪5年),于右任先生出生于陕西三原县东关河道巷。“右任”是他1904年开始向报社投稿用的笔名,后成为他最常用的名字。他两岁丧母,由伯母房氏抚养。后经3叔于重臣帮助,入名儒毛班香私塾就读。1895年,以第一名成绩考入县学,成为秀才。1898年,参加岁试,又以第一名成绩补廪膳生,曾被陕西提督学政叶尔恺誉为“西北奇才”。1900年,8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光绪帝出逃西安,参加“跪迎”的于右任,更加认清了清王朝政治腐败、媚外残民的面目,写下了不少忧国忧民、抨击时政的诗篇,自编成《半哭半笑楼诗草》,于1903年冬在三原印行。
武昌起义爆发后,孙中山从国外回到上海,首先到民立报馆会见于右任,并题“戮力同心”4字,嘉勉于及《民立报》对辛亥革命的贡献。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于被任命为交通部次长。1912年春,孙中山辞职,于右任亦辞职,回上海继续办报。“二次革命”失败,《民立报》被查封,于右任避居日本,从事反袁斗争。袁世凯死后,陕西爆发了反对陈树藩的斗争。1918年1月,胡景翼、曹世英、刘觉民等人在三原树陕西靖国军旗,请于右任回陕主持。8月,于右任回陕就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指挥这支武装坚持4年有余,成为北方地区唯一响应孙中山护法运动的军事、政治力量。
1922年5月,陕西靖国军解体,于右任当年8月到上海向孙中山汇报了陕事经过,并协助孙中山进行中国国民党的改组工作。此时,东南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生驱逐了不称职的原校长,请于右任出任校长。于右任接受邀请,建议把校名改为上海大学。1922年10月23日,上海大学成立,于右任到校讲话,宣布就职。翌年4月,李大钊到上海,任该校讲座教授,并推荐邓中夏、瞿秋白到上海大学协助办校。在于右任和邓中夏、瞿秋白、叶楚伧、邵力子、刘觉民等人的努力下,上海大学很快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在国内很有影响的一所大学。
1924年1月,于右任出席中国国民党一大,提出了国共两党“合则两益,离则两损”的著明论断,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10月,北京政变成功,冯玉祥、胡景翼等邀请孙中山、于右任、刘觉民等人北上。12月31日,孙中山抱病到京。不久,命于右任和汪精卫等组成国民党中央北京政治委员会,处理北方国民党事务。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于右任被选为国民政府委员。12月,段祺瑞改组国务院,特任于右任为内务总长,于右任坚辞未就。1926年1月,中国国民党二大会上,于右任继续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
1948年春,于右任出席在南京召开的第一届“行宪国民大会”,与孙科、李宗仁、程潜、莫德惠、徐傅霖6人竞选副总统,落选后仍任监察院院长。这时,他极力希望通过和谈解决中国问题。于右任于广州解放前到香港,11月29日被迫飞抵台湾;原配夫人高仲林、长女于芝秀等亲属仍留在大陆。暮年孤独无依,深念大陆亲人,抑郁苦闷,无以释怀。1962年1月24日,于右任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国殇》的人间离情绝唱。
于右任是近现代学术成就最高的书法宗师。他编著了易识易写、准确美观的标准草书,自成一家,被誉为当代“中国草圣、书圣”。他的草书,根基于北魏,宗法于章草,融会四体之妙,博采众家之长,达到了挥洒自如、炉火纯青的境地。海峡两岸同胞,都视“于草”为瑰宝,能得其寸楮片纸,均奉若拱璧。
1964年11月10日,于右任病逝于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