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新觉罗·奕譞,清朝第一代醇亲王,军机处首长,被誉为:“太上军机”。奕譞的大福晋是慈禧太后的妹妹,奕譞与她所生的第2子载湉后来成为光绪帝。奕譞与侧福晋所生的5子载沣则继承醇亲王封号,载沣的长子溥仪为清朝末代皇帝。醇亲王府连续出了两个皇帝、一个摄政王,也就是所谓“两代潜龙,一朝摄政”。这本是清朝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荣耀,却因清朝灭亡于其手而黯然失色。
爱新觉罗·奕譞,1840年10月16日出生于北京,道光帝旻宁第7子。奕譞生母是道光皇帝贵妃乌雅氏,第8子钟郡王奕詥,第9子孚郡王奕譓也都是她所生。奕譞从6岁起就在上书房读书,整整度过了14个寒暑。这段经历,给他的一生留下鲜明的烙印。
1850年,奕譞10岁时,其兄咸丰帝奕詝登基,他受封醇郡王。此后11年里,他没有再得到过什么“恩典”,也没有过多地参与政治。生活的中心,就是在上书房读书。奕譞的师傅朱凤标,字桐轩,浙江萧山人,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咸丰元年,署工部、刑部、户部尚书。朱凤标第一次到上书房,给皇子奕譞授读在1845年。当时奕譞不满6岁,朱凤标是他的启蒙老师。到1858年,朱凤标再次到上书房给奕譞授读时,奕譞已经19岁了。
上书房读书,规矩严格,贵为皇子或王公也难免受罚。奕譞曾自述:“余自幼迄长,与师相依,如负冬日,不可暂离;又如行悬崖,傍深渊,不敢旁移跬步。”奕譞与师傅终日相处,关系密切,感情深厚,甚至达到“不可暂离”的程度。但师傅的严格教诲,又形成他谨小慎微、循规蹈矩的秉性。即便后来位极人臣,他仍旧终日如行悬崖,如临深渊,不敢越雷池半步。而他一辈子功业的成败,与这一性格特点又是息息相关的。
1859年,20岁的奕譞奉旨成婚,这才分府出宫,住进了西城的太平湖醇郡王府。此后, 他开始步入政治舞台,担任过一些八旗官职,但在政治上并没有什么作为,直到其侄同治帝载淳即位,他的政治地位才骤然提升。这主要得益于他与慈禧太后的至亲关系。
奕譞的正福晋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由于这层关系,在咸丰末年的皇室内部权力之争中,奕譞站到了太后一边。当时奕譞正在热河,他通过自己的福晋,为深处宫闱的慈禧太后传递密信,又与在北京的恭亲王奕?联系,终于成功发动了政变。在顾命8大臣的核心人物肃顺送咸丰帝梓宫还京途中,又是奕譞将肃顺亲手拿下。的确,拿肃顺,在奕譞一生中是最值得炫耀的一件事。
此后仅半年时间,奕譞就得获一大堆头衔:都统、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管理神机营事务……1864年,又被赐以“加亲王衔”的荣誉;1869年,奕譞主驱逐洋人,激励绅民打毁天主教堂,盛传天津教案为他所主使。事后因惩凶赔款,愤请辞职。1872年,晋封亲王。总起来看,同治一朝,奕譞虽多了不少职衔,在政治上仍没有什么作为。1874年12月,同治皇帝载淳病死。载淳的死,为慈禧太后再度垂帘听政提供了机会。因继位的小皇帝光绪载湉是奕譞次子,所以又给奕譞的人生带来新的转折。载淳在位13年,无嗣子,按照祖制,应从近支晚辈中选立皇太子。但这样一来,慈禧太后就成为“太皇太后”,再也没有“垂帘听政”的机会。在同治皇帝载淳死去当夜,慈禧太后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召集惇亲王奕誴、恭亲王奕?、醇亲王奕譞、孚郡王奕譓等商议立嗣事宜。诸王中有人提出在近支晚辈中“择贤而立”,也有人建议选年纪稍长者立为国君。她当即反驳说:“文宗(咸丰帝)无次子,今遭此变,若承嗣年长者实不愿,须幼者乃可教育。现在一语即定,永无更移,我二人同一心,汝等敬听。”慈禧太后所说的“我二人”,指自己和东太后。她随即宣布,由4岁的外甥载湉承继文宗为子,并承袭帝位。
这天深夜,载湉被从睡梦中唤醒,在群臣和侍卫的簇拥下,从醇王府进入紫禁城。次日清晨,他宣布入承大统,年号光绪。同时,宣布由两宫皇太后重新“垂帘听政”。颁布的懿旨称:“今皇帝绍承大统,尚在冲龄,时事艰难,不得已垂帘听政。”
慈禧太后让载湉以咸丰帝嗣子名义继承皇位,不仅违背了父死子继的祖制,而且使同治帝失去后嗣,这对清朝严格的宗法制度是一个明显的破坏。难怪她的懿旨一出,不但出乎王公大臣意料,奕譞骤闻之下,竟然吓得昏迷伏地,不能起立。慈禧太后是个权势欲非常强烈的女人,绝不愿丢开到手的权力。对她来说,所谓三纲五常、祖宗法制只能用来适应自己,却决不能让它们束缚住自己的手脚。选立载湉嗣位,使慈禧的面目进一步暴露出来。奕譞如果不是看得很清楚,是不会失态到如此地步的。
载湉即位后,奕譞就借口病重奏请免去一切官职。慈禧太后允准其请,命他监修穆宗(同治帝)陵寝,并照料小皇帝在毓庆宫读书。父以子贵,又赐其亲王爵世袭罔替。只保留了一条:“有大政事备顾问。”这样一来,奕譞在载湉即位后的前10年,除了照顾小皇帝读书,很少过问政事。奕譞养尊处优的闲散日子一直过到1884年。
1881年3月,慈安太后暴死后,慈禧太后独自垂帘,大权独揽,削夺恭亲王奕?执政权力的意图越来越强烈。1884年,中法战起,奕?主和,奕譞主战。慈禧太后赞同醇亲王。随即宣布把奕?逐出军机处,罢除一切职务,同时把军机处大臣全部换班。太后又宣布,今后遇有重大事件,先与醇亲王奕譞商办。这就意味着给了他前所未有的大权。奕譞才虽平庸,志却远大,很希望在政治方面能有所表现,只因恭亲王久居首席军机大臣高位,使他难以遂愿。奕?被罢,让他第一次有了施展抱负的机会。但是,随着地位升高,权势加大,他的性格弱点也被放大。尤其在太后面前,他愈加诚惶诚恐、谨小慎微了。
奕譞执政生涯中,有两件事是应该提到的。第一件是总理海军衙门,第二件为慈禧太后大修园囿。奕譞主张建立强大的海军,支持李鸿章改进并扩大海军的方案。他还支持某些汉族督抚如张之洞等人引进西方工业的举动。但是,他的缺点是行事不果,对慈禧太后的一意孤行颇为顺从。恭亲王执政时,屡次制止太后修园。奕譞主持海军衙门后,却挪用海军经费,为太后大建园囿,以致发展海军的宏愿半途而废。
奕譞接掌大权,为了迎合慈禧太后,首先对紫禁城西侧的西苑三海(即南海、中海和北海)进行大规模修治,前后用工600万个,支出经费589万余两,其中多达436万余两挪借自奕譞主持下的海军衙门。
慈禧太后并不以此为满足,授意醇亲王奕譞,以办海军的名义,在北京西郊重修清漪园。为了掩人耳目,在昆明湖恢复水操,并设水师学堂于湖畔。1889年,光绪载湉大婚,慈禧太后归政。在此之前,以光绪帝的名义发布上谕,宣布重新修葺西苑及万寿山殿宇,取“颐养冲和”之意,将清漪园改名颐和园,作为太后归政后颐养天年的地方。
颐和园工程浩大,前后历时10年。究竟耗费了多少银两,历来众说纷纭,一般估计在3000万两左右。其中挪用户部银1000万两,海军经费2000万两。为了筹措巨额经费,奕譞以海军衙门的名义四处挪借。
奕譞执政,除了才智平庸,与恭亲王奕?的最大区别,就是无原则,无人格,对慈禧太后一味迎合,不敢坚持己见。金梁在《四朝轶闻》中指出:“醇亲王奕譞,性和顺,见太后犹畏逊,不若恭王之遇事敢争也。”话虽含蓄,意思却很明白。
奕譞在慈禧太后面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总算寿终正寝。1890年冬,奕譞因病去世,享年51岁。奕譞生前一味退让,生怕受到尊崇会给自己带来不利,而他死后获得的荣耀在清朝王爷中则是前所未有的。他获得了“贤”的谥号,在他之前,只有雍正时期的怡亲王胤祥得到过这一褒奖。他还获得了“皇帝本生考(亲生父亲)”的称号。17年后,第二代醇亲王载沣的儿子溥仪(宣统帝)继位,又尊称他为“皇帝本生祖考(亲生祖父)”。皇帝上谕,在醇王府内建立祠堂祭祀他,并按照祭祀皇帝的礼仪。
奕譞有子7人:第2子载湉,嫡福晋叶赫那拉·婉贞所生,即光绪帝;载洸,初封不入八分辅国公,后进镇国公;载沣,袭醇亲王,宣统皇帝即位,命为监国摄政王;载洵,出为瑞郡王奕志后;载涛,出为锺郡王奕詥后。宣统间,载洵为海军部大臣,载涛为军谘府大臣,主军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