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俄罗斯田园派诗人。著名长诗《莫斯科酒馆之音》曾轰动俄国文坛。
叶赛宁,1895年在俄罗斯梁赞省一个农民家庭里出生。1904—1912年在小学和教会师范学校读书,并开始写诗。1912年前往莫斯科,在那里当过店员、印刷厂的校对员,并兼修一所平民大学的课程,也很积极参与文学活动。
1914年,叶赛宁发表了抒情诗《白桦》。1915年,他去彼得堡拜见著名诗人勃洛克、克留耶夫等。1916年初,他的第一本诗集《扫墓日》出版了。同年,他被应征入伍,1年后退役并结婚。
1917年,时值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叶赛宁的创作发生了根本转变,他歌颂革命,赞扬工人阶级,但从根本上并不理解革命和苏维埃制度,因而流露出放荡不羁、玩世不恭的“叶赛宁气质”。“叶赛宁气质”,其实是“乡村最后一个诗人”在时代变迁中,发现自己站在时代发展的对立面的独特表现,并带有浪漫主义色彩。其代表作有:《变容节》、《乐土》、《约旦河的鸽子》、《天上的鼓手》等著名诗作,皆以抒情的方式,抒发个人对革命的感受。
1919年,叶赛宁参加了意象派并成为中心人物,写出了《四旬祭》和《一个流氓的自由》。
1921年,叶赛宁离开了意象派。同年,他与到莫斯科访问的美国舞蹈家邓肯夫人相识,并与之热恋成婚,之后双双出游西欧、美国,两人很快由热恋变为争吵,最后离异。
1923年,叶赛宁回到俄国。1924年,他出版了轰动文坛的诗集《莫斯科酒馆之音》,诗里行间流露出了诗人抑郁消沉的心灵。
从1924到1925年,叶赛宁的创作进入高峰期,这个时期写有组诗《波斯抒情》、长诗《安娜·斯涅金娜》、诗集《苏维埃俄罗斯》等。
1925年9月,叶赛宁与列夫·托尔斯泰的孙女三度结婚。同年11月,便因精神病住院治疗,期间完成了自我审判式长诗《忧郁的人》。12月26日,他用血写了绝命诗:“再见吧,我的朋友,再见,/亲爱的,你永远铭记我心间。/命中注定的分离,/预示着来世的重逢。//再见吧,我的朋友,不必话别,无须握手,/别难过,莫悲戚——/这世间,死去并不新鲜,/活下去,当然更不稀罕。”28日拂晓,叶赛宁在列宁格勒的一家旅馆里投缳自尽。
叶赛宁的诗歌描写了俄罗斯大自然的风光,被称为“纯粹的俄罗斯诗人”。高尔基认为叶赛宁的死因是城乡文明的冲突,这个判断是相当深刻的。因为叶赛宁在有意无意之中充当了一个时代的“反面角色”,他强烈渴望保留的是特定时代的地域文化,他一直固守在俄罗斯的土地上。然而,现实的发展越来越让他感到痛心,他孤独的灵魂在迷宫里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出口,致使他走上了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