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脱运交运”,何桂清要细问王有龄的打算。他很老实地把杨承福的策划说了出来,自己却不曾提什么要求,因为他认为这是不需要的,何桂清自会有所安排��
“捐一��‘指省分发’是一定要的,不过不必指明在江苏��”
“那么,在哪一省呢��”
何桂清沉吟了一下忽然问道:“你知道不知道,你们浙江出了一件大案?”话刚出口,随又用自己省悟的语气紧接着说:“腥,你当然不知道,这件案子发生还不久,外面的消息没有那么快!这也暂且不提。浙江的巡抚半年前换了人,你总该知道��”
“是的。是黄抚台��”
“黄寿臣是我的同年,现在圣眷正隆重,不��……”何桂清略停一停说��“你还是回浙江��”
语意暧昧不明,王有龄有些摸不着头脑,定神想了一下,此一刻是机会,是关键,下可轻易放过,无论如何跟着何桂清在一起,缓急可恃,总比分发到别省来得好��
打定了这个主意,他便用反衬的笔法,逼进一步:“如果你不愿意我到江苏,那么我就回浙江��”
“你误会了��”何桂清很快地按口��“我岂有下愿意你到江苏的道理?
老实说,我没有少年的朋友,有时觉得很寂寞,巴不得能有你在一起,朝夕闲话,也是一乐。我让你回浙江,是为你打算��“
“这我倒真是误会了��”王有龄笑道:“不过,如何是为我打算,乞道其详��”
“江苏巡抚杨文定我不熟,而且比我早一科,算是前辈,说话不便,就算买我的帐,也不会有好缺给你。到浙江就不同了。黄寿臣这个人,说句老实后,十分刻薄,但有我的信,对你就会大不相同��”
“是!”王有龄将信将疑地答应着��
“索性跟你明说了吧,省得你下放心。不过,”何桂清看了看窗外说,“关防严密,你千万不可泄漏出去��”
“当然,当然��”
“黄寿臣是靠我们乙未同年,大家捧他��”何桂清隔着炕几,凑过去放低了声音说��“这还在其次,他现在有件案子,上头派我顺道密查。自然,他也知道我有钦差的身分,非买我的帐不可。你真正是运气好!早也不行,
迟也不行,刚刚就是这会儿,我的一纣信到他那里,说什么就是什么��“
“啊!”王有龄遍体舒泰,不由得想��“积德以遗子孙”这句话,如果不是老父身前提拔何桂清,自己何来今日的机缘?
这天晚上,何桂清又有饭局,是仓场侍郎作东。赴席归来,又吩咐备酒,与王有龄作长夜之饮。二十年悲欢离台,有着扯不断的话头,但王有龄心中还有一大疑团,却始终不好意思问出来��
这个疑团就是何桂清如何点了翰林?照王有龄想,他自然是捐了监生才能参加乡试,乡试中式成了举人,然后到京城会试,成进士、点翰林。疑问就在他不是云南人,怎能在云南乡试?“冒籍”的事不是没有,但要花好大的力量,这又是谁帮了他的忙呢��
他不好意思问,何桂清也不好意思说。尊前娓娓,谈的都是京里官场的故事。何桂清讲起直宗的俭德,当今皇帝得承大位的秘辛,全靠��“师傅”
杜受田的指点,咸丰帝在做皇子时,表现了仁慈友爱的德量,宣宗才把皇位传了给他��
“当今皇上年纪虽轻,英明果敢,颇有一番作为��”何桂清很兴奋他说��“气运在转了,那班旗下大爷,昏庸糊涂,让皇上看透了他们,办不了大事��
现在汉人正在得势,不过汉人中,也要年轻有担当的,皇上才赏识。所以那些琐屑龌龊的大僚,因循敷衍,一味做官,不肯做事的,纷纷告老,如今朝中很有一番新气象。雪轩,时逢明主,你我好自为之��
“我怎能比你?以侍郎放学政,三年任满,不是尚书,就是巡抚。真正是望尘莫及��”
“你也不必气馁。用兵之际,做地方官��‘军功’上效力,升迁也快得很��”何桂清又说,“黄寿巨人虽刻薄,不易同候,但倒是个肯做事的、你在他那里只要吃得来苦,他一定会提拔你��”
“那自然也靠了你的面子。不��……”
看他欲言又止的神情,何桂清便很关切地问:“你有什么顾虑,说出来商量��”
“你说黄抚台不易伺候,我的脾气也不好,只怕相处不来��”
“这你政心。他的不易问候,也要看人而定。有我的交情在,他决不会难为你!”
“是的��”王有龄想了想,很谨慎地问��“你说他有件案子,上头派你顺道密查,不知是件什么案子?”
听他问到机密,何桂清面有难色,沉吟了一会才说,“反正将来你总会知道,我就告诉了你也可以。只是出于我口,入于你耳,不足为外人道��”
于是他把黄宗汉富逼死椿寿,皇帝心有所疑的经过、细细说了一遍。王有龄入耳心惊,对黄宗汉的为人,算是有了相当认识��
“这么件案子压得下去吗��”他问��
“怎么压不下去��‘朝里无人莫做��’,只要有人,什么都好力��”
“椿寿的家属呢,岂肯善罢干休?”
“你想呢?椿寿的家属当然要闹。不过,黄寿臣在这些上的本事最大,不必替他担心��”何桂清又说,“我听说椿寿夫人到巡抚衙门器闹过几次,又写了冤单派��‘京控’,现在都没事了,这就是黄寿臣的本事,我也不刊道他是怎么平伏下来的!”
“有这样的事!真是闻所未闻��”
“官场龌龊,无所不有��”何桂清轻描淡写一句撇开��“别人的事,不必去管他了��”
不管别人的闲事,自然是谈王有龄切身的利害。何桂清告诉他,洪杨起兵,在广西没有把它挡住,现在军人两湖,有燎原之势,朝廷筹响甚急,捐例大开,凡��“捐备军需”的,多交部优于议叙,所以目前的机会正好,劝工有龄从速进��“投供”加捐,早日到浙江候补��
“也不忙在这几天��”王有龄笑道,“我送你上了船再动身也不晚��”
“不必��”问佳清说��“我陛辞时,面奉谕旨,以现在筹办漕米海运,我在户部正管此事,命我沿途考察得失奏闻。在通州,我跟仓场侍郎要好好商议,还有几天耽搁,好在江浙密坯,将来不怕见不着面。我明人就派一个人送你进京。黄寿臣的信,我此刻就写��”
“能有人送我进京,那太好了。吏部书办有许多花样,非有熟人照应不可��”[page]
“就是这话。我再间你一句,你回浙江之后,补上了缺怎么办?”
这话问得王有龄一愣,细想一想才明白,问的依旧是“做官的本��”��
一旦藩��“挂牌”,不管是实缺还是署理,马上就是现任的“大老爷”了,公馆、轿马、衣服、跟班,一切排场要摆开来,加上赴任的盘缠,算起来不是一笔小数目。而且刚到任也不能马上就出花样弄钱,那两三十月的用度,也得另外筹措。这一点,王有龄当然盘算过,点点头说:“只要挂了牌,事情就好办了��”
“我知道。候补州具只要一放了缺,自有人会来借钱与你。不过,说得难听些,那笔借款就跟老鸨放给窑姐儿的押帐一样,跟你到了任上,事事受他挟制,非弄得声名狼藉不可!”
说着何桂清站起身来,走到里面卧室,再回来时,手里拿着一张银票��
“我手头也不宽裕,只能帮你这点忙,省着些用,也差不多银要是八百两,足足有余了!王有龄喜出望外,眼含泪光地答说,”大恩不言谢。不过将来也真不知何以为报?“
“谈什么报不报��”何桂清脸上是那种脱手千金,恩怨了了的得意与欣快,“说句实话吧,这是我报答你老太爷的提携。没有他老人家,我不能在云南中举��”
“话虽如此,我未免受之有愧��”
“这不须如此想。倒是那位在你穷途之际,慷慨援手的胡君,别人非亲非故帮你的忙,无非看你是个人才,会有一番事业,你该记着这一点!”
王有龄自然深深受教。他本来就不是没有大志,连番奇遇的鼓舞,越发激起一片雄心,只一闭上眼,便看得前程锦绣,目迷神眩,虽还未补缺,却已在享受做官的乐趣了��
第二天早晨起身,何桂清已写好了一封致黄宗汉的信在等他。这封信不是泛泛的八行,甚至也不象一封荐信,里面谈了许多知交的私话,然后才提到王有龄,说��“总角之交,谊如昆��”,特为嘱他指捐分发浙江,以便请黄宗汉培植造就,照这封信的恳切结实来说,就差何桂清当面拱手拜托了��
等看过封好,王有龄便跟何桂清要人。以他的意思,很想请杨承福做个帮手,这一点何桂清无法满足他的希望,因为杨承福是他最得力的人,许多公事、关系只有他清楚首尾,非他人所能替代��
“这样吧,”杨承福建议,“叫高升跟了王老爷去,也很妥当��”
高升也很诚实能干,他自己也愿意跟王有龄,事情就算定局。拜别何桂清,谢了杨承福,由高升照料着,当天就到了京里。本来想住会馆,因为本年王子恩科,明年癸丑正科,接连两年会试,落第的、新到的举人,挤得满坑满谷,要找一间空房实在很难。而且三有龄以监生的底子来加捐,跟那些明年四月便可一举成名的举人在一起,相形之下,仙凡异途,也自觉难堪��
便索性破费些,在两河沿找了家客店住��
天气极冷,生了炉子还象坐在冰害里,高开上街买了皮纸和面,在炉子上打了一盆浆糊。把皮纸裁成两指宽的纸条,把窗户板壁上所有的缝隙都糊没。西北风进不来,炉人才能发生作用,立刻满室生春,十分舒服。王有龄吃过晚饭,便跟高开商量正事��
“老爷,我有个主意,你看使得使不得��”离升说道��“明天就是腊八,还有十几天工夫��‘封印’了��”
“啊!”一下提醒了王有龄,“一‘封印’就是一个月,这十几天办不成,在京里过年空等,那耽误的工夫就大了��”
“最啊!打哪儿来说,都是件划不来的事。所以我在想,不如多花几个钱,尽这十几天把事情办妥,赶年里就动身回南��”
“年里就动身?不太急了吗?”
“我是替老爷打算。京里如果没有什么熟人,在店里过年,也不是味儿��
再说从大年初一到元宵,到哪儿也得大把花钱,真正划不来。与其这个样,莫如就在路上过年。再有一层,“高升凑近了他说,”老爷最好赶在何大人之前,或者差不多的日子到浙江见黄抚合,何大人的信才管用��“
王有龄恍然大悟,觉得高升的话,实在有见识。黄宗汉此人既有刻薄的名声,保不定在椿寿那件案子结束以后,过河拆桥,不买何桂清的帐。如果正是何桂清到浙江查案时,有求于人,情形自然不同。总之,宁早勿迟,无论如何不错��
“我听你的话,就这么办。不过,你可有路子呢��”
“路子总有的。明天我就去找��”高升极有把握地说��“包管又便宜又好��”
于是王有龄欣然开了箱子,把旧捐的盐大��“部照”取了出来,接着磨墨伸纸开��“三代”,细陈经历,把文件都预备妥当,一一交代明白。又取二十两银子交给高升,作为应酬花费��
从第二天起,高升开始奔走。起初的消息不大好,不是说时间上没有把握,就是额外需索的费用太高。这样过了三四天,不但王有龄心里焦灼,连高升自己也有些气馁了��
就在放弃希望,打算着在京过年时,事情突然有了转机,吏部有个书办,家里遭了回禄之灾,还烧死了一母一子,年近岁逼,逢此家破人亡的惨事,偏偏这书办又因案下狱,雪上加霜,濒临绝境,必须求援于他的同事们��
帮忙无非“有饯出钱,有力出��”,但出钱的不过十两、八两银子,倒是出力的帮忙得大。年下公事特忙,部里从司官到书办,知道各省差官,以及本人来候选捐纳,谋干前程的,都希望提前办理,在京里过年,赔贴盘缠,空耗辰光还不说,有些限期的公事,耽误了还有处分。所以这时是留难需索,择肥而噬的好机会,现在为了帮同事的忙,他们私下定了章程,出了“公价”,凡是想限期办妥的公事,除了照平时的行市纳规费以外,另外看情况加送若干,多下的钱就归那遭祸的书办所得。对外人来说,这比自己去撞木钟,��
转托人,重重剥削要便宜得多��
高升从琉璃厂的笔墨庄里得到了这个消息,又去找熟人打听,果有其事,匆忙回来说与王有龄。就托那个熟人,代为接洽,说定了价钱,一共四百八十两银子,加捐为候补州县,分发浙江。其中三分之��“正项”,三分之一��“杂费”,打成两张银票,正项自己去缴,杂费托经手人转交,不过五天工夫,就把簇新的一��“部照”和称��“实收”的捐纳交银收据都拿到手了��
这件大事倒办好了,长行回南,却颇费周章。急景调年,车船都不大愿意做此一笔买卖。王有龄便又跟高升商议,大事已妥,随时可走,也不争在这几天,不如过了“破五”再说。高升原是为主人打算,唯命是从,当时使先订好了两辆大车,付了一半车价,约定开年初七、宜于长行的黄道吉日动身��
这时京里除了军机处,大小衙门,都已封印。满街都是匆匆忙忙的行人,有的忧容满面,四处告帮过年,有的提着灯笼,星夜讨债。王有龄却是心定神闲,每天由高升领着,到各处去闲逛。他在京里也有些熟人,但一则年节下大家都忙,不便去打搅,二则带的土仪不多,空手登门拜访,于礼不台,三则是他自己觉得现在境况不佳,不如下见,等将来得意了,欢然道故,才有人情酬醉之乐。因此,除了极少的一两家至亲,登门一揖以外,其余同乡亲友那里,一概下去。[page]
到了大年三十,会馆里的执事邀去过年,吃完年夜饭,厅上拉开桌子,摇摊的摇摊,推牌九的推牌九,王有龄不好此道,早早回到了西河沿客店��
高升是他事先放了他假的,不在客店。伙计替他拨旺了炉人,沏了热茶,枯坐无聊,又弄了酒来喝,无奈“独醉不成��”,有心摘一朵野花,点缀佳节,想想自己已��“父母��”的身分,怕让高升发觉了瞧不起��“八大胡同”倒是近在咫尺,但“清吟小班”是有名的销金窝,这一年异遇甚多,保不定又逢一段奇缘,那一下,五百年前的风流债还不情,岂不辜负了胡、何二人的盛情厚望?
在满街爆竹声中,王有龄一个人悄俏地睡下了,却是怎么样也没有睡意��
通前彻后,细思平生,有凄凉,也有欢欣,有感慨,却更多希望。他在想,不走何桂清那样��“正��”,已是输人一着,但也不能就此认输,一个人总要能展其所长,虽说书读得没有何桂清好,但从小跟在父亲身边,了解民生,熟悉吏治,以及吃苦耐劳,习于交接,却不是那班埋首窗下,不通世务的书生可比��“世事洞明皆学��”,妄自匪薄,志气消沉,聪明才智也就灰塞萎缩了。于今逢到大好机会,又正当国家多事,明主求治之际,风尘俗吏的作为,亦未见得会比金马玉堂的学士逊色��
转念到此,顿时浮起一片要做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但以大器自期,觉得肚子里的货色还不够,不是同赋文章,而是于国计民生有关的学问��
因此年初一那天逛琉璃厂,别人买吃的、玩的,王有时象那些好书成癖的名士一样,只在书铺里坐。王有龄此时的气度服饰,已非昔比,掌柜的十分巴结,先拜了年,摆上果盘,然后请教姓氏、乡里、科名��
“敝姓王,福建,秋闹刚刚侥幸��”王有龄的口气是自表新科举人,好在“��”是大姓,便冒充了也不怕拆穿��
“喔,��”王老爷春风满面,本科一��‘联捷’。预贺,预贺��“
“ 谢谢��‘场中莫论��’,看运气罢了��”
“王老爷说得好一口官话,想来随老太爷在外多年?”
“是的��”王有龄心想,再盘问下去要露马脚了,便即问道:“可有什么实用之学的好书��”
“怎么没有��”那掌柜想了想,自己从书架子取了部新书来,“这部书,不知王老爷有没有?”
一看是贺长龄的《皇朝经世文编》王有龄久闻其名,欣然答道:“我要一部��”
“这部书实在好。当今讲究实学,读熟了这部书,殿试策论一定出色��”
“有没��‘洋务’上的书?”
“讲洋务,有部贵省林大人编的书,非看不可��”
那是林则徐编的《四洲志》,王有龄也买了。书店掌柜看出王有龄所要的是些什么书,牵连不断,搬出一大堆来,一时也无暇细看内容,好在价钱多还公道,便来者不拒,捆载而旧��
从这天起,王有龄就在客店��“闭户读书”,把一部《皇朝经世文编》中,谈盐法、河务、漕运的文章,反复研读,一个字都不肯轻易放过。他对湖南安化陶文毅公陶澍的政绩,原就敬仰已久,此时看了那些奏议、条陈,了解了改革盐法槽运的经过,越发向往。同时也有了一个心得,兴利不难,难于除弊!“革路蓝缕,以启山��”,只要功夫用到了,自能生利,但已生之种,为人侵渔把持,弊端丛生,要去消除,使成了侵害人的“权利”,自会遭遇到极大的反抗阻挠。他看陶澍的整顿盐务,改革漕运,论办法也不过实事求是,期于允当,并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地方,所可贵的是,他的除弊的决心与魄力��
这又归结到一个要点:权力。王有龄在想:俗语说��“大丈夫不可一日无��”,话实在不错。不过这个道理要从反面来看。有权在手,不能有所作为,庸庸碌碌,随波逐流,则虽未作恶,其恶与小人相等,因为官场弊端,就是在此辈手中变得根深蒂固,积重难返的��
由于有用世之志,不得不留意时局,正好客店里到了一个湖北来的差官,就住在他间壁,客中寂寞,携酒消夜,谈起两湖的情形,王有龄才知道洪杨军攻长沙不下,克宁乡、益阳,拥有了几千艘发船,出临资口,渡侗庭湖,占领岳州,乘胜东下,十一月陷汉阳,十二月里省城武昌也失守了!巡抚常大淳、学政、藩司、臬司、提督、总兵,还有道员、知府、知县、同知,几乎全城文武,无不身亡。说到悲惨之外,那差官把眼泪掉落在酒杯里��
王有龄也为之惨然停杯。常大淳由浙江巡抚调湖北,还不到一年,他在杭州曾经见过,纯粹是个秉性仁柔的书生,只因为在浙江巡抚往内平治过海盗,朝廷当他会用兵,调到湖北去阻遏洪杨军,结果与城同亡,说起来死得
有点冤枉��
但是,地方官守上有责,而且朝廷已有旨意,派在籍大臣办理“团练”,以求自保,生逢乱世,哪里管得到文是文,武是武?必须得��“上马杀贼,下马草露��”的本理,做官才能出人头地。有了这层省悟,玉有龄又到琉璃厂去买了些《圣武记》之类谈征点方略、练兵筹饷的书,预备利用旅途,好好看他一遍��
依照约定的日子,正月初七一早,由陆路自京师动身,经长辛店一直南下,出京除了由天津走海道以外,水陆两途在山东边境的德州文汇,运河自京东来,过此偏向西南,经临清、东昌南下,陆路自京西来,过此偏向东南,由平原、禹城、泰安、临沂,进入江苏省境,到清江浦,水陆两途又文汇了��
王有龄陆路走了二十天,在整天颠簸的大车中,依旧于不释卷,到晚宿店,豆大油灯下还做笔记。就这样把《经世文编》、《圣武记》、《四洲志》都已看完。有时车中默想,自觉内而漕、盐、兵事,外面夷情洋务,大致都已了然于胸��
他在路上早就打算好了。车子讲定到王家营子,渡过黄河就是清江浦,由此再雇船沿运河直放杭州。为了印证所学,不妨趁此弃车换船的机会,在情江浦好好住几天。这个以韩信而名闻天下的古淮阴,是南来水陆要冲的第一大码头,江南河道总督专驻此地,河务、漕运、以及淮盐的运销,都以此此为枢纽,能够实地考察一番,真个“胜读十年��”��
哪知来到王家营子,就听说太平军起兵,越发厉害。一到清江浦,立刻就能闻到一种风声鹤嗅的味道,车马络绎,负载着乱糟糟的家具杂物,衣冠不整,口音杂出的异乡人,不计其数,个个脸上有惊惶忧郁的神色,显而易见的,都是些从南而逃来的难民��
“老爷��”高升悄悄说道��“大事不妙!我看客店怕都客满了。带着行李去瞎闯,累赘得很。他老先在茶馆坐一坐,看好了行李,我找店,找妥当了再来请者爷过去��”
“好,好!”王有龄抬头一望,路南就是一家大茶馆,便说,“我就在这里等��”
到了茶馆,先把行李堆在一边,开发了挑侍,要找座头休息。举目四顾,乱哄哄一片,只有当门之处一张直摆的长桌子空着。高升便走过去拂拂凳子上的尘土说道:“老爷请这里坐��”
他是北方人,没有在南方水路上走过,不懂其中的规矩。王有龄却略微有些知道,那张桌子��“马头桌子”,要漕帮里的“尤头”才有资格坐,所以慌忙拉住高升:“这里坐不得!”
“噢!”高升一愣��
王有龄此时无法跟他细说,同时茶博士也已赶了来招呼他与人拼桌。高升见安顿好了,也就匆匆自去。王有龄喝着茶,便向同桌的人打听消息。[page]
消息坏得很?自武昌失守,洪杨军有了大小船只一万多艘。把金银财货,军械粮食,都装了上去,又用了几十万老百姓,沿着长江两岸,长驱而东��
就这样一直到了广济县的武穴镇,跟两江总督陆建瀛碰上了��
湖北不归两江总督所管,陆建瀛是以钦差大臣的身分,出省迎敌。绿营暮气沉沉,早已不能打仗,新招募的兵又没有多少,哪经得住洪杨军如山洪暴发般顺流直冲,以致节节败退��
这时洪杨军的水师,也由九江,过湖口、彭泽,到了安微省境。守小孤
山的江苏按察使,弃防而逃,这一下省城安庆的门户洞开。安徽巡抚蒋文庆只有两干多兵守城,陆建瀛兵败过境,不肯留守,直回江宁。蒋文庆看看保不住,把库款、粮食、军人的一部分,侈运庐州,自己坚守危城。其时城里守卒已经溃散,洪杨军轻而易举地破了城,蒋文庆被杀于抚署西辕门。这是十天前的事��
“十天前?”王有龄大惊问道:“那么现在‘长毛’到了什么地方了呢?”
“这可就不知道了��”那茶客摇摇头,愁容满面的��“芜湖大概总到了��
说不定已到了江宁��“
王有龄大惊失色!洪杨军用兵能如此神速?他有点将信将疑。但稍为定一定心来想,亦无足奇,这就是他在旅途中读了许多书的好处,自古以来,长江以上游荆州为重镇,上游一失,顺流东下,下游一定不保,所以历史上南朝如定都金陵,必遣大将镇荆襄,保上游,而荆襄有变,金陵就如俎上之肉,此所以桓温在荆州,东晋君臣,寝食难安,而南唐李氏以上游早失,终于为宋太祖所平��
这一下,他对当前的形势得失,立刻便有了一个看法,朝中根本无知将略的人,置重兵于湖广、河南、防洪杨北上,却忽略了江南的空虚,这是把他们逼向东南财赋之区,实在是极大的失策��
照这情形看,金陵迟早不保。他想到何桂清,一颗心猛然往下一沉,随即记起,问桂清不在金陵,抹一抹额上的汗,松口气失声自语:“还好,还好!”
同桌的茶客抬起忧郁的双眼望着他,他才发觉自己的失态,便陪着笑说��“我想起一个好朋友,他……”王有龄忽然问道:“请问,学台衙门,可是在江阴?”
“我倒不大清楚��”那人答道��“江苏的大官儿最多,真搞不清什么衙门在什么地方?”
“怎么搞不清��”邻桌上有人答话,“不错,江苏的大官最多,不过衙门都在好地方��”他屈着手指数道��“从情江浦开始数好了,南河总督驻清江浦,漕运总督驻淮安,两江总督、驻防将军、江宁藩司驻江宁,江苏巡抚、江苏藩司驻苏州,学政驻江阴,两淮盐政驻扬州��”
果然是在江阴。王有龄心里在盘算,由运河到了扬州,不妨沿江东去,到江阴看一看何桂清,然后再经无锡、苏州、嘉兴回杭州,也还不迟��
刚刚盘算停当,高升气喘吁吁地寻了来了,他好不容易才觅着一间房,虽丢了定钱在那里,去迟了保不定又为他人所得,兵荒马乱,无处讲理,所以催着主人快走��
于是王有龄起身付了茶钱,主仆两人走出店来,拦着一名挑伕,把笨重箱笼挑了一担。高升背了铺盖卷,其余帽笼之类的轻便什物,便由王有龄亲手拿着,急匆匆赶到客店。是一间极狭窄的小屋,而且靠近厨房,抽烟弥漫,根本不宜作为客房。可是看到街上那些扶老携幼,彷惶不知何处可以容身的难民,王有龄便觉得这问小屋简直就是天堂了��
“你呢��”他关切地问高升,“也得找个铺才好��”
“我就在老爷床前打地铺。反正雇好了船就走,也不过天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