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人1900年12月8日出生,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字抚民,号仲能,汉族,安徽省巢湖市庐江县金牛镇人,抗日名将、军事
家、民族英雄、蒋介石“五大主力”之一新一军军长。在美国留学,仁安羌一战赢得了国际声誉,营救英军并和美军并肩作战,打通中缅公路中声誉鹊起,被欧美军事家称作“东方隆美尔”。是军级单位将领中,歼灭日军最多的中国将领。荣获第三等级的不列颠帝国勋章,被视为国军中相当另类的鹰派,孙立人将军不但军事才能极高,而且重视教育。
1923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预科毕业,同年赴美留学,入普度大学学土木工程。1925年取得工程学士位毕业。即申请得入弗吉尼亚军校,1927年以文学士毕业。应邀游历欧洲,考察英、德、法、日等国军事。1928年回国,在国民党中央党务学校任中尉队长。1930年入陆海空军总司令部侍卫总队任上校副总队长。1932年调财政部税警总团任第二支队上校司令兼第四团团长。1937年10月,孙立人率部参加淞沪抗战。在蕰藻浜一线的阻击战中身先士卒,为榴弹所伤,负伤十三处。次年伤愈后又率部参加了保卫武汉的战斗,两次立下战功,从此便在军界崭露头角。中国远征军入缅甸后,取得仁安羌大捷,这是盟军在第一次入缅战争中的唯一一次胜利。1943年率军入缅北反攻,连战皆捷。在两次入缅作战中,孙将军指挥得当,歼灭日军三万三千余人,是军级单位将领中,歼灭日军最多的中国将领。1945年日本投降后率国民革命军新一军进驻中国东北,期间与中国共产党林彪部队发生激战,进而取得四平、长春,逼近时中共东北局所在之哈尔滨。一直追击至松花江以北。德惠之战以后因与国民党内其他将领如杜聿明等不睦,于1947年8月为蒋中正所调离东北。一年之后,他曾指挥的新38师,在长春被缴械。国民党集团迁台前,孙立人已赴台湾任陆军副总司令、陆军训练司令兼第四军官训练班班主任;国民党败退至台湾后,1950年4月,孙晋升陆军总司令,致力于国军的现代化事业。然而由于孙将军是少数受美国军事教育,又无加入中国国民党的将领,1950年初若干美国已经解密文电显示,美国驻台北武官确曾建议美方要求蒋介石离开台湾,另由亲美人士继起领导。此外麦克阿瑟曾会见访日的孙立人,也多所慰勉。孙可能因此受到国府高层严重怀疑,时任台湾地区领导人的蒋中正对孙疑虑重重。但迁台初期“国民政府”为争美援,仍重用孙将军以取信美国。
1955年8月20日,蒋介石以“纵容”部属郭廷亮武装叛乱、“窝藏共匪”、“密谋犯上”等罪名,10月31日,孙立人将军被正式
免去总统府参军长职务,软禁于台中向上路一段十八号的宅邸达33年,在美国军方的压力下,国民党当局以“不杀、不审、不问、不判、不抓、不关、不放”的“七不政策”之下,以软禁代替刑罪。孙立人平时有空种种玫瑰,靠家人卖“将军花”维生,直至1988年3月20日国防部部长郑为元来到孙立人家中,向孙立人宣布,从即日起“恢复一切行动、言论的自由”。有(图片:孙立人与夫人张晶英)记者采访孙立人对“平反”一事有何感想时,孙立人一直坦荡地说:“从未‘反’过,何‘平’之有?”孙立人兵变案各方说话不一,有待进一步研究论证。既使孙立人有兵变的意图和举动,以孙将军深厚的爱国情怀,也是旨在为公为国,力求变革发展。在那个独栽世袭的年代,也是实属无奈之举。但无论如何,孙立人作为爱国抗日名将,其丰功伟绩永远值得我们后人颂扬的。
1990年11月19日,孙立人病逝于台中县大里市寓所,享寿90岁。孙立人将军逝世时,参谋总长郝柏村受政府训令,派陆军总司令部办理治丧事宜。时任中华民国总统李登辉先生颁发褒扬令。丧礼由时任国防部长陈履安主祭,参谋本部、三军总司令部等陆海空高级军官皆出席。遗体由维吉尼亚军校代表覆盖校旗,再由中华民国政府指派之覆旗官代表国家覆盖国旗,备极哀荣。遗体安葬东山墓园。
孙立人是国民党将领中少数能打胜仗的名将之一。他长期在补给充足的精锐部队任职,无论在中缅印对日战役,或在东北新一军对中共的战事等,面对各种艰苦复杂的作战环境皆有深刻的认识与卓越的战绩,不同于国府嫡系将领一般的庸碌。正因为孙立人将军拥有出众的军事才能和骄人的战绩,善于指挥机械化部队,所以有人把他誉为“东方隆美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