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3月12日,冯·布劳恩诞生在一个德国官员家庭。童年时代,布劳恩就酷爱科学,幻想能登上自己发明的飞行器,到宇宙里航
行。1930年,他考入柏林理工学院,不久加入了“德国宇宙航协会”,开始参加液体火箭发动机和火箭的研究试验。以后又到柏林大学深造,22岁时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从此,他全力以赴投入液体火箭的研究。
有一次,为了仔细观察火箭最后飞行阶段的情况,他冒险蹲在火箭落点附近,结果火箭着陆爆炸的冲击波,把他推到一条沟里摔伤了。但他毫不惧怕,仍然继续坚持试验研究。
1942年10月,由布劳恩领导的研究小组,终于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枚V—2型火箭运载的导弹,开创了现代大型火箭发展的新纪元。他们试制的一枚火箭,飞行了150公里后落在离目标1英里远的地方。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布劳恩和大约100名德国火箭专家来到美国。V—2型火箭也作为战利品被运到美国。到美国后,他们继续进行火箭研究。1948年,布劳恩写了一本科普读物,详细描绘了用火箭运载的宇宙飞船飞往火星进行考察的设想。他指出,人类进行大规模的星际探险完全可以实现。但是,没有人相信他。18家出版社拒绝了这部书稿。那几年,美国政府及公众对发展宇宙航行并不热心。战争刚结束,人们渴求的是面包和其他消费品,军费也削减很多。因此,布劳恩班子只是被安排在亚拉巴马州的亨茨维尔市,在一个旧兵工厂里进行小规模的火箭试验。为了唤起民众对航天事业的理想,他仍利用一切机会,热情宣传人类征服外层空间的意义。在进行了大量研究之后,1953年布劳恩向国防部提出预言:如果全力以赴,5年之内,美国就可发射一颗人造卫星;10年之内,载人飞船就可飞上天。由于他坚持不懈的态度,五角大楼逐渐动心,有一批政府官员相信他了。1957年秋,在苏联接连发射两颗人造卫星的消息震动之下,国防部终于下达命令:陆军迅速督促布劳恩班子,立即着手用“红石”火箭发射一颗人造卫星上天。
1958年2月,他们研制的“丘比特C”型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美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而“红石”型火箭则首次把两名宇航员送入地球轨道。美国终于跨入了航天时代。“探险者1号”上天之后,不仅“二等公民”布劳恩变成了人人心目中的“民族英雄”,而且,全国上上下下都掀起了“航天热”。布劳恩的秘书霍姆斯的办公桌上,每天都有成捆的信件送来,回复这些信件成了一桩非常艰巨的工作。大多数信件都是青年人寄来的,询问布劳恩怎样才能成为火箭专家,怎样跨入从事空间工作的门槛?他认为,这些火箭热心者代表着未来一代的工程师和科学家,他们肩负着美国进一步征服宇宙的历史重任。因此,他尽可能地抽出时间来回信,建议青年火箭爱好者们先集中精力学好数学、物理、化学、语文等基础知识,为将来从事实际的火箭技术工作做准备。
60年代初,布劳恩被派往新建立的美国“国家航空与宇宙航行局”,开始致力于“阿波罗”登月计划和太空实验室航天飞机的试验研究。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第一次成功地登上了月球,这一划时代的伟大成功是与布劳恩研制的“土星—5”大型运载火箭分不开的。以后,美国又用“土星—5”型火箭发射了10余艘宇宙飞船,前后总共完成了6次“阿波罗”登月飞行。由于布劳恩在登月火箭研制方面的杰出成就,使人类梦寐以求的登月幻想终于得以实现。因此,人们称布劳恩是“叩开月宫之门”的先驱者。
从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布劳恩又参加了航天飞机发动机等项目的研究。由于冯·布劳恩奠基性的贡献,使美国航天飞机——一种新的航天器,于1981年4月1 2日飞行成功,在人类的航天史上又树立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1977年6月,这位叩开月宫之门的现代火箭技术的先驱者,不幸患癌症在华盛顿亚历山大医院逝世。布劳恩在现代火箭技术方面的杰出贡献以及为人类征服太空而做出的卓越功勋,将永远载入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