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米尔·冯·贝林,1854年3月15日出生在西普鲁士的亨斯道夫。青年时代,他在柏林学医,后来当过军医,还在军医学院当过讲
师。
贝林刻苦勤奋,勇于钻研,得到举世闻名的细菌学家柯赫教授的器重。1889年,他开始在柏林的柯赫卫生研究所当助手,在柯赫教授直接领导下从事细菌研究。
当时这个研究所已蜚声世界,曾先后找出许多传染病的病原菌,如白喉杆菌和破伤风杆菌。他们还发现,这些病原菌会产生毒素,使得受感染的人或动物出现种种病症,严重的甚至引起死亡。
那么,怎样才能征服这种种病原菌呢?贝林的心中老在想着这个问题。
贝林在柯赫研究所结识了一位叫北里柴三郎的日本学者,这位日本学者精通中国古代医学,他和贝林一起工作,一起学习,成了要好的朋友。一天,他俩在花园里散步,可是3句话不离本行,一下子又说到医学上来了。
“中国古代医书上有一条医理,叫作以毒攻毒”。北里柴三郎说,“我看它之所以延用至今,必定是合乎科学的。我们能不能根据这条医理来预防和治疗疾病呢?”
“以毒攻毒,以毒攻毒”。贝林嘴里轻轻咏味着,许多往事掠过脑海。突然,他高兴得差点跳起来,说:“对,以毒攻毒!病毒菌能产生毒素,毒害人和动物,那么就一定会有一种能攻毒的抗毒素。”
医理明白了,但还需经过千百次艰苦的实验,在1889年德国医学学会的年会上,贝林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了“抗毒素免疫”的新概念,阐述以毒攻毒的原理。
经过300多次试验,终于证明,曾经感染过破伤风杆菌而依然存活的动物血清,注射给刚感染破伤风杆菌的动物,可以预防破伤风病症的发作。这一事实毋庸置疑地说明,耐受过破伤风的动物血清中有着对抗破伤风毒素的抗毒素,它能中和毒素,使之失效,这在医学上称为“抗毒素的被动免疫”。为此,年轻的贝林被誉为免疫学尤其是血清治疗法的创始人。
为了从动物身上取得更多含白喉抗毒素的血清,贝林更是不辞劳苦,顽强工作。他在许多动物身上进行了多次试验,最后在羊身上取得了大量含抗毒素的血清。
破伤风抗毒素血清是不能挽救已经染上破伤风病人的。那么,动物的白喉抗毒素血清能不能用来治疗儿童的白喉呢?1891年12月的一天,贝林在柏里格医院进行了第一次尝试。他把自制的白喉抗毒素血清,缓缓地注射给一位因患白喉急症而奄奄一息的病儿。贝林全神贯注地观察着,耐心地等待着。看,病儿那颗被白喉毒素麻痹的心脏,跳动由弱变强,呆滞的眼睛又重新闪出生命的光辉!
成功了!白喉抗毒素不久就在药房里大量出售,它挽救了成千上万个病儿。这项伟大的济世成就,轰动了全世界。为此,贝林与一位法国医生分获法国医学院的奖金。法国政府又把国家最高学术奖金,破例地颁赠给这位外国学者。
不久,他离开了柯赫研究所到海尔大学任教。1895年,他被任命为玛尔堡卫生研究所所长。在这里他开创了抗毒素制品的研制工作。贝林先提供一种毒素与抗毒素的混合药物,其中抗毒素部分可以提供即时被动免疫,毒素部分可以刺激身体产生自己固有的抗毒素,发展了长时间的主动免疫。这在医学领域内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1901年,为了表彰他在抗毒素血清治疗,特别是运用血清治疗法防治白喉和破伤风等病症方面的功绩,斯德哥尔摩卡罗琳医学院向他颁发了首次诺贝尔奖金。
贝林为研究抗毒素,不怕讽刺,不怕失败,在实验室里度过了5000多个日日夜夜,终因劳累过度染上了当时属于绝症的肺结核病。刚满50岁的贝林,被病魔折磨着,他不得不辞去各大学为他特设的讲座,甚至连玛尔堡卫生研究所名誉所长的清闲职务都辞掉了。然而他并没有休息。他在研究结核病,想把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用于征服这种折磨着千万人的恶魔。
听到这个消息,人们无不为之感动。许多人慷慨解囊,要协助他创办结核病研究所。一家药用染料厂的厂主按照贝林的想法,在药厂附近的风景区建起了研究所。贝林本人更是把全部财产和历年各国赠予的奖金,包括诺贝尔奖金,全部捐献给研究所,并且亲自主持研究所的工作。国内外的学者纷纷聚集到他的身边,奋力工作,围歼结核病。不久,贝林发明了一种能给小牛免疫的抗结核疫苗,即牛结核菌苗,瑞典政府首先试用,效果良好。接着,欧美各国也纷纷采用。
令人痛心的是,正当他专心研究结核病的关键时刻,结核菌却夺走了他的生命。1917年3月31日,贝林这位伟大学者的心脏在德国玛尔堡停止跳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