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仲马(1802年7月24日—1870年12月5日),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大仲马各种著作达300卷之多,主要为小说和剧
作,其中最为脍炙人口、几乎家喻户晓的是《三个火枪手》和《基督山伯爵》。
大仲马,1802年7月24日生于巴黎附近的维莱科特雷县城。其父是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著名将领,祖母是来自拉美的黑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亚历山大·仲马屡建奇功,当上共和政府将军。大仲马终生信守共和政见,一贯反对君主专政,憎恨复辟王朝,不满七月王朝,反对第二帝国。他饱尝种族歧视,心中受到创伤。家庭出身和经历使大仲马形成了反对不平、追求正义的叛逆性格。
大仲马自学成才,一生写的各种类型作品达300卷之多,主要以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1829年以浪漫主义历史剧《亨利第三及其宫廷》一举成名。大仲马的剧本《享利第三及其宫廷》比雨果的《欧那尼》还早问世一年。这出浪漫主义戏剧,完全破除了古典主义“三一律”,也使他成了浪漫派戏剧的先驱者之一。
话剧《亨利第三及其宫廷》,以16世纪宗教战争为背影,反映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阴谋倾轧,借以影射复辟王朝的现实,在法兰西喜剧院上演获极大成功,给伪古典主义戏剧一次猛烈的冲击。继而上演的《克里斯蒂娜》(1830)和《安东尼》(1831)等剧作,皆轰动一时。到30年代中期,他转而侧重历史小说的创作。《三个火枪手》(1844年,一译《三剑客》)故事曲折生动,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
1844-1845年,大仲马创作的长篇小说《基督山伯爵》,为大仲马带来了更高的声誉。《基督山伯爵》是全世界通俗小说的扛鼎之作,大仲马也因而被后人美誉为“通俗小说之王”。
大仲马小说多达百部,大都以真实的历史作背景,以主人公的奇遇为内容,情节曲折生动,处处出人意外,堪称历史惊险小说。异乎寻常的理想英雄,急剧发展的故事情节,紧张的打斗动作,清晰明朗的完整结构,生动有力的语言,灵活机智的对话等构成了大仲马小说的特色。最著名的是《三个火枪手》旧译《三剑客》,《基督山伯爵》。他曾自己主编过一份文学性质的报纸,名为《火枪手》,上面刊登了他自己的很多小说和漫谈录。它是当时法国家庭妇女深深喜爱的读物。大仲马被别林斯基称为“一名天才的小说家”,他也是马克思“最喜欢”的作家之一。
1870年12月5日,大仲马在法国西北部上诺曼底的迪埃普附近乡间与世长辞,享年68岁。1872年,大仲马的灵柩被移往故土安葬。
2002年11月30日,大仲马的遗骸由他的家乡运抵巴黎,移放在名人身后殿堂—巴黎先贤祠,法国总统希拉克和总理拉法兰等人士出席了仪式。希拉克在致词中说,共和国向大仲马如同巨河般的业绩致敬,他以其著作展开了“一个永恒、多虑、战斗、英勇与优雅的法兰西的画卷”。大仲马是第70位进入先贤祠的对法兰西作出非凡贡献的人,也是继伏尔泰、卢梭、雨果、左拉和马尔罗之后第六位进入先贤祠的法国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