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艳芳,香港歌坛和影坛明星,风格多样的“百变天后”;台风大胆的“东方麦当娜”;侠骨仁心的乐坛“大姐大”。
梅艳芳,是20世纪后半叶大中华地区歌坛和影坛明星,香港演艺人协会主要创办人和首位女会长。她以醇厚低沉的嗓音和华丽多变的形象著称,引领粤港一个时代的潮流,是香港乐坛最年轻的终身成就奖得主,保持着华语女歌手全球演唱会场次最高纪录。她同样蜚声影坛,获得两岸三地的影后荣誉,入选“中国电影百年百位优秀演员”。一生致力于慈善事业,作出了不少贡献。为推进大中华地区演艺事业的交流合作,尽心尽力,被港人誉为“香港的女儿”。
梅艳芳,1963年10月10日出生于香港旺角,家中两兄一姐,她排行最小。由于父亲早逝,母亲独力供养4名子女,家境十分窘困,让小小年纪的梅艳芳感到生活的不易。4岁半时,具有音乐天分和表演欲望的小艳芳便登台了,与姐姐在香港荔园同台演出,从此与舞台结下不解之缘。
梅艳芳未曾正式拜师学艺,小时候四处登台,打下扎实的演艺功底。对于此种表演生涯,她起初并未感到不妥,但随着年龄渐长,既要表演又要兼顾学业,十分不易。而令人向往的校园生活也没有给她带来欢乐。在那个年代,像她这样具有音乐天赋的孩子并不被人们认同,相反,她会唱歌却遭到同学的耻笑,说她是个“歌女”,是个没出息的孩子,在他们眼中“歌女”是个不正经的行业,于是,与同学们断绝来往,看着别的小朋友在一起玩耍,自己永远是一个人,便感觉十分孤单。那时为赚钱养家,姐妹两人表演常遭白眼和欺侮,时常忍冻挨饿。后来母亲的歌舞团又遭遇了火灾,欠下债款,梅艳芳被迫辍学。然而坎坷的经历同样造就了她侠义豪爽的性格和大气沧桑的气质,
1981年,香港第一届新秀歌唱大赛拉开帷幕,姐姐梅爱芳为自己和妹妹梅艳芳报了名,然而最终只有梅艳芳晋级决赛。
1982年,梅艳芳以一曲《风的季节》夺得大赛冠军,她以低沉磁性的嗓音和沉稳大气的台风给评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因此次的出色演唱,19岁的梅艳芳崭露头角,不久便签约当时唱片业巨头——华星唱片公司,并推出了第一张专辑《心债》,从此正式踏入歌坛。
1983年,梅艳芳推出第二张唱片《赤色梅艳芳》,凭其中的主打歌《赤的疑惑》一炮而红,唱片拿下了5白金销量。逐渐,她的音乐天赋开始得到人们的认可,在当年的东京音乐节上获得亚洲特别奖,成为备受瞩目的乐坛新星。
1984 年,梅艳芳推出唱片《飞跃舞台》。1985 年推出唱片《似水流年》。那个时候,服装设计师刘培基把梅艳芳包装成“男儿汉”,西装加上墨镜宽垫肩给人以豪迈的感觉,一举打破了传统女性的温婉形象,给大众留下极深刻的印象,主打歌《似水流年》也成了最经典的粤语歌之一。
1985年,梅艳芳推出的唱片《坏女孩》,让梅艳芳红透香江。《坏女孩》一曲不仅歌词大胆,而且她的表演和装扮也时尚前卫。挑战传统的尝试很快引致强烈反响,一度遭到电台的禁播。但是《坏女孩》在公众中却广受欢迎,一举拿下8白金销量,成为香港本地销量最高的唱片之一。可以说,《坏女孩》是第一首直接不避忌地描述女性情爱欲望的粤语流行曲,而梅艳芳任性不羁的叛逆造型和浓重的妆容,引领了当时粤港的潮流。自这一形象面世后,众多香港女孩都追逐模仿她的发型和有型有款的衣着,梅艳芳自此开始了流行乐坛的百变序幕。
1985年12月,梅艳芳在香港红馆举行了首次个人演唱会《百变梅艳芳尽显光华演唱会》,连开15场,打破了香港歌手首次个唱的场数记录,声势之盛一时无两。
1986年推出的《妖女》,让梅艳芳摇身一变成为感情世界的性感女郎。《坏女孩》和《妖女》是梅艳芳百变形象中的两个经典,随后的《似火探戈》、《烈焰红唇》、《淑女》、《绯闻中的女人》、《黑夜豹妹》、《梦姬》等前卫的女性形象,打破传统的性感形象配合梅艳芳的表演天赋和富有磁性的嗓音,反传统的时代潮流就此开启。
1986——1987年跨年,梅艳芳在香港红馆创下连开28场演唱会的纪录,并赢得了“梅廿八”的称号。1988年。推出专辑《梦里共醉》,一改之前时尚性感造型,走30、40年代的复古路线。同年,梅艳芳以唯一亚洲女歌手身份受邀至韩国汉城奥运会参加“奥运前奏大汇演”。
1988年,由梅艳芳主演的电影《胭脂扣》轰动一时,影片在香港金像奖上拿到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六项大奖,被列为香港电影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也是中国电影百年百部名片之一。片中一段凄美的东方人鬼情未了令梅艳芳成为“四料影后”,角色“如花”也成为留名影史的经典人物。梅艳芳自此成为第一位既是“歌后”又是“影后”的香港女艺人,并成长为歌坛和影坛的双栖巨星。
1990 年,梅艳芳在香港连开30场个人演唱会,随之而来的“梅三十”称号将其事业推向一个巅峰。当时的香港乐坛正值辉煌时期,资深歌手云集,后辈新人迭出,竞争极其激烈,而梅艳芳却稳坐香港乐坛“最受欢迎女歌星”宝座5年之久(1985-1989)。更获得香港艺术家年奖“歌唱家奖”和香港八十年代“十大演艺红人”,使她成为那个时代无可替代的“天皇巨星”。
同年,电影《川岛芳子》公映,梅艳芳的表演神形具备,恰当地诠释了主角的特殊身份、传奇经历和复杂内心,同样赢得不少好评。文艺片《何日君再来》提名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
1991年,梅艳芳在推出自己的首张国语专辑《亲密爱人》后决定暂别舞台,并举行了“告别舞台演唱会”,共开30场,场场爆满,她与歌迷在演唱会中都显得难舍难离,非常感人。
1994 年,梅艳芳举行“感激歌迷演唱会”,正式复出歌坛。比以前低调了许多,对于音乐和舞台表演她更加重视质量,并将更多精力放在了公益慈善和栽培新人方面。同年,梅艳芳推出唱片《是这样的》,中性帅气的造型英气逼人,此时的她无论是事业成就还是个人气质,都展现出“乐坛大姐大”的风范。
至此,梅艳芳过往专辑销量累计突破一千万张。此后,她又一连推出了《床前明月光》等专辑,形象依然突破多变,歌曲风格多样。其中《女人花》和《一生爱你千百回》等歌曲成为梅艳芳国语歌的经典代表。《中国风镜花水月》、《女人花》和《床前明月光》则是梅艳芳在歌唱领域的一次尝试,配合其魅力四射的独舞演绎,充盈着浓厚的文艺气息。
1997年,梅艳芳出演电影《半生缘》,在影片中,梅艳芳把张爱玲笔下的顾曼璐演活了,将复杂的情感世界宣示于人前,在角色心境的刻画上丝丝入扣,出色的表演令其再度荣膺香港金像奖。
1998年,梅艳芳获得香港乐坛最高荣誉“金针奖”,成为香港乐坛最年轻的终身成就奖得主。1999年初,梅艳芳受邀至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表演。
2001年12月27日,梅艳芳正式出任香港演协第五届理事会会长,成为该协会第一位女会长。
2002年影片《男人四十》是梅艳芳人生的最后一部戏,她主演一位平凡的家庭主妇,刻画了主角平淡而又细腻的内心。此时的梅艳芳对文艺片已驾轻就熟,一举摘得中国长春电影节的影后桂冠。
2003年,梅艳芳获得两项中国歌坛的致敬荣誉,成为第一位获得中国国家级音乐艺术成就奖的香港歌手:中国金唱片奖“评委会艺术成就奖”和中国原创歌曲奖“杰出贡献奖”。
2003年11月,梅艳芳带病踏上红馆舞台,谢幕时身披白色婚纱,将自己嫁给了奉献一生的舞台。
2003年12月30日凌晨2点50分,人品好,唱歌好,演戏好的香港演艺界“大姐大”梅艳芳,因宫颈癌导致肺功能衰竭,在香港养和医院病逝,终年40岁。逝世后,众多歌迷、挚友和媒体以不同方式缅怀和回顾她短暂而绚丽的一生。
2004年初,MTV亚洲大奖和音乐风云榜追颁梅艳芳致敬荣誉,赞扬了这位亚洲天后奉献音乐的一生。无论事业上还是感情上,梅艳芳都是一个喜欢完全付出的人,她一次次将美丽和惊喜奉献给观众,她是一个收获许多过去的人,也是一个挑战未来的战斗者。至今,她的音容笑貌依然留在人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