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成功网官方网站! 热烈欢迎读者注册会员并登录在线投稿

登录 | 注册

人物、时空之星、名门世家、成功规律、时间运筹、投资理财、童星闪闪、爱情婚姻、健康长寿、文学集粹、为成功人士立传、为普通家庭写史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空之星 > 其他 > 列表

香港企业家廖宝珊

2010-12-27 12:05:04 来源:搜集编写 作者:周大荣 评论:0 点击:
廖宝珊,1903年出生于潮阳县司马浦。他的父亲亦农亦商,除了经营大片农田之外,还在镇上开了一家很大的杂货店,可谓富甲一方。
廖宝珊,1903年出生于潮阳县司马浦。他的父亲亦农亦商,除了经营大片农田之外,还在镇上开了一家很大的杂货店,可谓富甲一方。按常理推断,廖宝珊既然出生在这样的家庭,幼时肯定受过良好的教育,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廖宝珊的生母只不过是廖家的小妾,在廖家的地位低微,因此廖宝珊童年的处境并不好。后来,在家族杂货店中,廖宝珊一直都是父亲的好帮手,这一经历,让他有了最初的经商锻炼。
1941年,38岁的廖宝珊携妻带儿,辗转来到香港,在—家油行当起了伙计。没料到,这种日子没能坚持多久,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人将枪口指向了英国,仅仅10几天时间,香港沦陷。油行老板为躲避战火逃到澳门,廖宝珊失业了。看着一家人愁眉不展,廖宝珊找到几位同乡,开始商量做点小生意。此时日本人统治香港,日常供应物资紧张,廖宝珊回到内地,将一些日常用品、生活用品偷偷运到香港,从中赚取利润。由于处事谨慎,判断准确,廖宝珊很快赚了一笔钱,他立即盘下一个店铺,作为经营点,同时开始做布匹生意。廖宝珊做生意算是半路出家,但他除了能吃苦外,还非常勤奋,身上带有记事簿,随时记下点滴想法。廖氏这—做法,多年如一日,所以积累甚多,常常会有高招妙棋产生。
媒体刚一报道日本投降、香港收复,敏锐的廖宝珊立即意识到香港的房产业发展在即,房价、地价将会—路飚升。他认为,战争使得香港人大量逃亡,这个城市已经人烟稀薄,房价跌到了历史最低点。相反,由于战争结束,那些逃走的人就会回流,他们回来后的第一件事,便需要房屋安顿自己,因此,房价及租金都将大幅度上涨。
廖宝珊捷足先登,买地建楼再卖楼,几个来回,就令廖氏笑逐颜开,地产这棵摇钱树为廖氏带来滚滚财源。炒了地,廖宝珊还看好炒金。20世纪40年代中期,内地战火四起,国民党政府为了补充巨大的军费开支,大量发行金银券,并禁止民间私藏金银。一时间,民间的金银交易异常活跃,香港则成了当时中国最大的金银市场。廖宝珊自然不会放过大好时机,买进卖出,都是大手笔,不久就成为炒金大赢家,赚了个盘满钵满。
廖宝珊喜欢琢磨,他想,自己这么大一笔钱,存进银行,获得的利息少得可怜,这对自己是否有意义?银行自然极其欢迎这么做,毕竟这是一笔数目很大的现金。廖宝珊在他的潮汕老乡中了解到,大家如今手中都有了一点钱。用来扩大经营规模,因为香港经济持续发展了几年,已经有了过热的势头,大家都担心盲目投资会令自己吃亏。没有拿定主意之前,将这些钱存进银行,进可攻退可守,确实是明智之举。显然,这种普遍观念折射出一个巨大商机:银行此时有巨大利益可图。正是在此前提下,廖宝珊冒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何不自己开一家银行呢?
早在40年代中期,廖宝珊就认识了东亚银行的创始人——顺德人简东浦,2人交往甚密。后来廖宝珊动起办银行的念头不能不说与简东浦有关。简东浦比廖宝珊大将近20岁,担任东亚银行总经理一职长达40年之久。廖宝珊正是在和简东浦的交往过程中,开始对金融业务熟悉起来。廖宝珊动了创办银行的念头之后,曾专程拜访过简东浦,向他取经。简东浦的态度非常明确,他本人希望香港出现更多的华资银行,并且他也知道,香港还有人在筹备组建新的华资银行。同时,他也告诫廖宝珊,银行业是一个特别专门的行业,其运作和一般的商业完全不同,高利润也高风险,尤其在香港这种地方,华资银行和外商资本处于明显的对立地位,外资银行处于明显的优势。对于一家弱小的银行来说,大银行要吃掉或者毁掉对手,那是非常简单的事。简东浦说,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行业,均有自己的潜规则,这种潜规则是建立在利润均衡的基础上的,谁如果想打破这种潜规则,谁就得冒天下之大不韪。他之所以告诫廖宝珊,正是源于廖宝珊准备采取的揽储手段有的放矢。有些东西,廖宝珊是听进去了,但有些东西,廖宝珊只是听听而已。
    1948年初,廖宝珊的廖创兴储蓄银行便在中环永乐街挂牌。银行服务对象明确,专为升斗小民提供高息服务。廖宝珊确实有过人的经商天赋。他分析形势——通常情况下,银行是靠贷款来盈利的,也就是赚取存贷款之间的利息差额。如果有大宗储户存钱,又有巨额贷款客户,自然是再好不过;然而,如果银行存款数有限,那么贷款过多也会造成困难。相对来说,大宗存钱的多半是生意人和企业。那些升斗小民的情况就不一样了,他们存钱的数目虽小,却是真正的存钱,压根就是吃利息。由于自身的经历,廖宝珊了解这些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廖创兴储蓄银行在创办初期便借助媒体,大肆宣传“小富由俭、大富由天”,吸引大批普通市民存钱。同时,廖宝珊制定一系列有效措施,并首创“高息小额存款”。
 稳步发展到1955年,廖创兴储蓄银行正式更名为廖创兴银行,注册资本500万港元,实际资本400万港元。廖宝珊成为舆论追逐的“鼎新革故”的银行家。廖宝珊在廖银大获成功,并且炒地炒金日进千金时,不为眼前利益所惑,一反常人的视角,看中了西区未来发展的前景。
    商场成功者大多有相似的经验,其中有一条至为重要,即先知先觉的商业敏感。倘若始终跟着别人的脚印走,那就怎么也走不出别人的身影,弄不好商海翻船还不知遭遇了哪股风。廖宝珊独具慧眼,难怪日后权威人士惊叹他出手不凡。舆论界刚刚欣赏完廖宝珊的银行家风采,又赞其是港岛西区的“先行者”,是“眼光敏锐的潮籍大企业家”,“高瞻远瞩”,“益己利民”。也有记者问廖宝珊的经商秘诀,廖宝珊一脸认真地说:“经商没有什么秘诀,我只知勤劳苦作。”廖宝珊不肯公开秘诀,但不等于他没有。要知道1955年,他已将廖创兴储蓄银行正式更名为廖创兴银行时,未来的华人首富李嘉诚还在办小厂,生产塑胶花,还没有露头角。
    50年代后期,廖宝珊大刀阔斧,将位于西环的公安、公源、源源、永源等货仓以及昆仑电器厂厂房统统买下,夷为平地,一口气建成18座高楼。令廖宝珊得意的是,所有楼宇均被抢购一空,此时正碰上香港房荒。尝到了发展西区的甜头,廖宝珊的第二次大动作是将均金、均利、祥发、永发、泗合、成昌等货仓再次魔术般变成了一大片高楼大厦。廖宝珊的推波助澜加快了西区的建设,马路在扩建,商铺在开张,人气在上升,巴士线路在延伸,投资者接踵而来,物业的价格也飞速上涨。一连串的地产投资,使廖宝珊赢得了西环地产之王的雅号,他的个人财富,自然也呈几何级数增长。
正当廖宝珊的事业顺风顺水的时候,一场风暴突然而至。1961年6月,有一则谣言迅速在商界传开。这则谣言说,廖宝珊如此之多的钱,是走私毒品赚来的。警方已经查实了这一案件,并已经向其发出通知,要求他半年之内离开香港。如果这则谣言仅在地下传播,影响还不至于这么深远。问题是有一家媒体真假莫辨地将谣言当成事实登了出来。这一下,马蜂窝捅大了。6月14日,一个黑色星期三,一大早像往常一样,廖银准点开门营业,不曾想呼啦涌进一大批提款储户,这些储户多是市井百姓,大呼小叫,说是廖宝珊已将银行的钱提光,而且人也已经逃离香港。传言如风一般迅速刮向港岛每个角落,一时间,营业厅里乱成一团,银行职员们更是招架不住,使出浑身解数想安抚情绪激动的储户,但哪里管用。
3日之后,警方在报端发表声明:“市面出现一项谣言,指有某知名银行家被警方侦查,且已被通知离境云,查实此项谣言,乃毫无根据。”警方的声明在一定程度上安抚了挤提人群的情绪;汇丰、渣打作为银行公会常务会员行,以及兼容准中央银行权利与义务的大商业银行,此时也联合发表声明,声称可透支3000万元支持廖创兴银行,挤提风潮至此才慢慢平息。据统计,3天内廖银接待挤提存户2万人,流失存款3000万港元。
看着自己一手建起的银行摇摇欲坠,这边又有妄图鲸吞者,廖宝珊终因刺激过度,于1961年7月24日,在挤提风潮1个月后,再度中风逝世,享年58岁。

相关热词搜索:香港 企业家 廖宝珊
上一篇:香港企业家郑家纯
下一篇:香港企业家廖烈文
成功网 2018 www.cgw1.com@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1007785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