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成功网官方网站! 热烈欢迎读者注册会员并登录在线投稿

登录 | 注册

人物、时空之星、名门世家、成功规律、时间运筹、投资理财、童星闪闪、爱情婚姻、健康长寿、文学集粹、为成功人士立传、为普通家庭写史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空之星 > 其他 > 列表

德国哲学家尼采

2011-09-03 20:08:41 来源:搜集整理 作者:李遂霞 评论:0 点击: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德国著名哲学家,卓越的诗人、散文家, 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直到20世纪,他的哲学思想才引起了亿万人心灵的共鸣。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德国著名哲学家,卓越的诗人、散文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直到20 世纪,他的哲学思想才引起了亿万人心灵的共鸣。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年10月15日出生于普鲁士州勒肯镇附近洛肯村一个乡村牧师家庭。他的父亲是威廉四世的宫廷教师,曾执教过4位公主,深得国王的信任,因尼采的生日和威廉四世的生日是同一天,于是他的父亲获得恩准,以国王的名字为儿子命名。后来,国王指派尼采的父亲到勒肯镇担任牧师。他的祖父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写过神学著作。他的外祖父也是一名牧师。幼儿时期的尼采是个沉默的孩子,两岁半才学会说第一句话。 
    1849年7月,尼采的父亲死于脑软化症。几个月后,年仅2岁的弟弟又夭折了。亲人接连的死亡,使这个天性敏感的孩子过早地领略了人生的阴暗面,这也使他形成了忧郁、内向的性格。
    1850年,尼采随同母亲和妹妹迁居瑙姆堡,从此便生长在一个完全女性的家庭里。他希望以父亲为榜样,成为一名牧师,因此他时常给伙伴们朗诵圣经里的某些章节,为此,他获得了“小牧师”的称号。
    10岁时,尼采就读于瑙姆堡文科中学,对文学和音乐极感兴趣,当时母亲为他聘请到了普鲁士最好的女钢琴家。14岁时,进入普夫达中学,这个学校课程都是古典的,训练很严格。可是尼采却难以接受这种新生活,他很少玩耍,也不愿意接近陌生人,这时的音乐和诗歌已经成为他感情生活的寄托。
    1861年,17岁的尼采因患了严重疾病,健康出现了恶化的征兆,被送回家休养。几个月便接受了基督教的洗礼。
    1864年,尼采进入波恩大学攻读神学和古典语言学,1865年,尼采到莱比锡大学求学,1867年秋,尼采在瑙姆堡服为期一年的兵役,这次服役因他骑马负伤而提前结束。
    1868年秋,尼采在莱比锡瓦格纳姐姐的家里结识了他仰慕已久的音乐大师瓦格纳,两人久久地谈论他们共同喜爱的叔本华哲学。随后的几年,瓦格纳和妻子成为尼采在艺术和理智方面的良师益友。并且得到他的导师李契尔思向巴塞尔大学的推荐。
    1869年2月,年仅25岁的尼采被聘为瑞士巴塞尔大学古典语言学教授。4月,尼采获得了瑞士国籍。5月28日,他在巴塞尔大学发表就职演说,题为《荷马和古典语言学》。当时,巴塞尔城里所有贵族家的大门都对他敞开,他成为巴塞尔学术界的精英和当地上流社会的新宠。1870年,尼采被聘为正教授。

    1872年,尼采发表了第一部专著《悲剧的诞生》(Die Geburt der Tragodie)。这是一部杰出的艺术著作,充满浪漫色彩和美妙的想象力;这也是一部幼稚的哲学作品,充满了反潮流的气息。但是在这部哲学著作中已经形成他一生的主要哲学思想(生命的意义问题)。
    1873至1876年,尼采先后发表4篇长文,结集为《不合时宜的考察》一书。第一篇《告白者和作家大卫·施特劳斯》,以施特劳斯为例,批判了庸人型的学者。书中第一次公开抨击了普鲁士的霸权主义,指出:普法战争虽以德国胜利告终,其险恶后果却是使德国文化颓败,“使德国精神为了德意志帝国的利益而遭失败乃至取消”。第二篇《论历史对于生命的利弊》,指出生命因历史的重负而患病了,呼吁解放生命,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第三篇《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抨击哲学脱离人生,要求以叔本华为榜样,真诚地探索人生问题。第四篇《瓦格纳在拜洛伊特》,重点批判现代艺术。这篇文章名义上是替瓦格纳音乐辩护,视为现代艺术的对立面,其实明扬暗抑,已经包含对瓦格纳的批评。
    1879年,尼采辞去了巴塞尔大学的教职,从此开始了为期10年的漫游生涯。
    1882年4月,在梅森葆夫人和另一位朋友雷埃的邀请下,尼采来到罗马。在那里,结识了富有魅力、极其聪慧的俄国少女莎乐美,其后,尼采坠入情网。两人结伴到卢塞恩旅行,沿途,尼采向莎乐美娓娓叙述往事,回忆童年,讲授哲学。但是,羞怯的性格使他不敢向莎乐美吐露衷曲,于是他恳请雷埃替他求婚,殊不知雷埃自己也爱上了莎乐美。莎乐美对这两位追求者的求爱都没有允诺,仅仅5个月,尼采生涯中的这段幸福小插曲就终结了。
    1883年至1885年,尼采完成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篇著作,著作中阐述了著名的“同一性的永恒轮回”的思想。这是他的两个主要思想体系中的一个。而另一个“趋向权力的意志”的构思,由于他的身心崩溃而半途夭折。著名的“超人”理想和“末人”形象就是在这部著作中首次提出的。尼采评价自己这部著作:“在我的著作中,《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占有特殊的地位。它是我给予人类的前所未有的最伟大的馈赠。这部著作发出的声音将响彻千年,因此它不仅是书中的至尊,真正散发高山气息的书——人的全部事实都处在它之下,离它无限遥远,而且也是最深刻的书,它来自真理核心财富的深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泉水,放下去的每个吊桶无不满载金银珠宝而归。这里,没有任何‘先知’的预言,没有任何被称之为可怕的疾病与强力意志混合物的所谓教主在布道,从不要无故伤害自身智慧的角度着眼,人们一定会首先聆听出自查拉图斯特拉之口的这种平静的声音的。‘最平静的话语乃是狂飙的先声;悄然而至的思想会左右世界。’”
    1886到1887年,尼采把他浪迹天涯时写下的箴言、警句、辞条汇集起来,组成了两个集子:《善恶的彼岸》( 1886年)和《道德的系谱》(1887年)。这两个集子中所阐述的伦理学的体系还给人留下一种印象,充满刺激性的夸张。在尼采发疯的前夜《瓦格纳事件》、《偶像的黄昏》、《反基督徒》、《看那这人》、《尼采反驳瓦格纳》一气呵成。它们写得标新立异,很有深度。但同时这些书也具有闻所未闻的攻击性和令人瞠目的自我吹嘘。
    1889年,长期不被人理解的尼采由于无法忍受长时间的孤独,最终失去了理智。数日后,他的朋友奥维贝克赶来都灵,把他带回柏林,先是住在耶拿大学精神病院。之后,母亲把他接到南堡的家中照料。

    1897年4月,因母亲去世,尼采迁居到位于魏玛的妹妹伊丽莎白·福尔斯特·尼采的家中居住。在尼采的一生中,家庭始终是他温暖的避风港,作为这个家庭中唯一的男性,家中的5位女性成员始终围着他转,无微不至地关怀他,精心呵护他,尽量满足他的一切愿望。但尼采为了心中的崇高理想,毅然舍弃了这一切,像个苦行僧一样在这个风雨飘摇的世界中飘泊游荡,忍饥挨饿,沉思冥想。

    1900年8月25日,这位生不逢时的思想大师在魏玛与世长辞,享年55岁。
    尼采的一生是不幸的,他的结局是悲惨的。他是一个典型的失败者:他的思想发展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在他生活的年代能够理解他的人寥寥无几,可怕的孤寂始终包围着他;他的著作不仅在德、法语区域闻名遐迩,而且还流传于遥远的北美、南美、亚洲、大洋洲、非洲。他把哲学由非存在转变为存在,从天上回到了地上,由神奇莫测、玄而又玄转变为引起亿万人心灵的无限共鸣。所以说,尼采思想是现代思想的一座巍然耸立的里程碑。
 
  

相关热词搜索:德国 哲学家 尼采
上一篇:香港船王董浩云
下一篇:清朝名将费扬古
成功网 2018 www.cgw1.com@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1007785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