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2月5日,无产阶级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粟裕,因长期患病,医治无效,在北京不幸逝世,享年77岁。
1907年8月1 0日,粟裕出生在湖南省会同县伏龙乡枫木树脚村一个旧式封建地主家庭。他的父亲粟嘉会,母亲梁氏,生有2子3
女,粟裕排行第三。他的父亲是清末落弟秀才,为人忠厚老实,思想闭塞,一心要把粟裕培养成封建地主式的接班人,以保守家业。1913年,粟裕6岁时被送到私塾学堂读书,教学内容从《三字经》、《百家姓》到《中庸》、《诗经》,粟裕均能熟背。他读了几年私塾后,1918年进入县城“模范小学”和“高等小学”继续读书。
童年时代的粟裕,性格活泼好动,喜欢游泳,善攀大树。家里雇的2个长工,见粟裕没有少爷架子,都很喜欢他,他也常同长工一起玩。其中有个青年长工名叫阿陀,更同粟裕结成了忘年之交。阿陀很会讲故事,他常给粟裕讲古时剑侠劫济贫、除恶行善的故事,这不仅给他带来了欢乐,而且对他心灵的开启以及成长和献身革命,都有着早期的重要影响作用。有了朴素爱憎观念的粟裕,抱着当剑侠的愿望,又非常认真地跟着阿陀练习武功,可以说,长工阿陀是粟裕童年真正的启蒙老师。
由于反动军阀和进步学生的矛盾激化,以及家庭封建礼教的束缚与压制,促使粟裕决心离家出走,到外面去接触广阔的天地,呼吸自由的空气。1924年1月8日,他瞒着父亲毅然离家上路,步行到了110里外的湘西水陆码头洪江。后来,他到了常德,准备报考省立男子第二师范。因考期已过,他便就读于常德第二师范附小高年级和“平民中学”。为了多学知识,粟裕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同时又把目光投向社会,视野渐渐开阔起来,耳闻目睹的许多社会问题挤进了他的脑海。他的性格也由童年时期活泼好动,转变为沉默寡言,多思广虑了。
1925年春天,粟裕考入省立男子第二师范。那时,国内政治风云变幻激荡,第二师范的政治空气很浓,学生思想活跃,阵线分明。粟裕参加了由共产党领导的“学生会”,积极参加进步的学生运动,并开始阅读进步书刊,逐渐树立起对共产主义的信仰。1926年11月,他在第二师范加入了中国共青团。1927年5月,长沙的许克祥发动“马日事变”后,他与几个同学由下水道逃出常德直奔武昌,毅然投笔从戎,参加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24师教导队,任学员班长,从此开始了他一生漫长的戎马生涯。
粟裕在教导队受到严格的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较好地完成了从青年学生到革命战士的转变。1927年6月,他在武昌24师教导队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7年8月1日,他随教导队参加了著名的南昌起义。起义部队撤出南昌后,他在武平城西门外的战斗中,头部中弹,血流如注。在极端困难的时候,身负重伤的粟裕,在战友的帮助下,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赶上了队伍,表现了真正共产党人百折不挠,前赴后继的高尚品质和气节。1927年10月底,起义部队进行整编,部队缩编为一个团,粟裕任步兵第5连政治指导员。1928年4月,他跟随朱德、陈毅率领的工农革命军,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岗山胜利会师。从此,他加入了建立和巩固井岗山革命根据地斗争的行列。
自南昌起义到赣南星火,经过2年频繁征战,粟裕的军事才能和指挥艺术得到了极大长进。1929年4月,红军攻占宁都时,他的臀部负伤。伤愈后升任红4军第1纵队2支队政治委员。1930年2月,他在富田以北的水南战斗中头部再次负伤,弹片一直留在头颅中未取出来。1930年12月,年仅23岁的粟裕升任红22军65师师长,不久又调任64师师长。1931年11月,他升任红4军参谋长,后来又调任红军学校任队长、红7军团参谋长。在建设井岗山根据地和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他经历了击破“会剿”、“围剿”的许多重要战役和战斗,从红军的一名优秀基层指挥员,锻炼成长为智勇兼备的高级指挥员。在战斗中,他坚定沉着,英勇顽强,身先士卒,多次负伤,为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934年7月,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节节失利的情况下,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红7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离开瑞金,向蒋介石的腹心地区闽浙赣皖进军。在情况不明的征战中,北上抗日先遣队失利。1935年2月,中共中央指示,以粟裕率领的北上抗日先遣队突围出来的部队为基础,组成共500人的挺进师,粟裕任师长,执行挺进浙江,开展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的任务。
1938年3月,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粟裕率领的浙南游击队,开赴皖南加入新四军的序列,被编为第2支队笫4团第3营,他任第2支
队副司令员。1939年11月,新四军第1、2支队合并为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陈毅、粟裕分任正副指挥。1940年1 0月,在陈毅的领导下,粟裕精心组织了黄桥决战。这次决战,采取诱敌和两面包围迂回战术,以7000多人,打垮了顽敌3万多人的进攻,并全歼了日伪军主力第89军和独立第6旅共1.1万人,显示出粟裕卓越的军事思想和高超的指挥才能。黄桥决战的胜利,实现了新四军与南下八路军的会师,完成了开辟苏北根据地的战略任务,打开了华中抗日战争的新局面。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粟裕被任命为新四军第1师师长兼苏中军区司令员。随后,他领导苏中军民与日伪军展开了英勇地斗争,粉碎了敌人的多次“扫荡”,巩固和扩大了苏中抗日根据地。1945年上半年,粟裕率部南下,先后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的3次围攻,共消灭顽军13000多人,扩大了苏浙皖根据地。
1945年夏,粟裕在中共第7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1 1月,根据中央的指示,成立了华中野战军,粟裕任司令员,下辖4个纵队。1946年7月,在他的指挥下,打响了苏中战役,华中野战军集中主力3万多人,以突然勇猛的动作,各个击破,歼灭敌军5万多人,粉碎了国民党的进攻。苏中战役后,华中、山东2个野战军指挥5万多人,在陈毅的领导下,粟裕挑起了华东野战军战役指挥的重担。1946年1 2月,在宿迁以北地区,他指挥部队全歼国民党整编第69师2.1万人。1947年1月,他具体部署和指挥了鲁南战役。经过两个阶段1 8天连续作战,歼灭了美械装备的国民党整编第26师、第51师及第1快速纵队,共5.3万多人,并以缴获的坦克、榴炮、汽车等重型美械装备,组建了人民解放军第一个特种兵纵队。
1947年2月,根据陈毅北上全歼李仙洲集团的设想,粟裕巧妙而周密地组织了南阻大敌,北歼孤军的莱芜战役。经过3昼夜激战,全歼国民党7个师,连同这一战役组成部分的南线阻击和地方部队作战,共歼国民党军7万多人,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对华东解放区的全而进攻。随后,他又和陈毅一起组织了泰蒙战役,全歼了泰安守军整编72师师部及2个旅,在孟良崮山区全歼了国民党“王牌”军,整编第74师3.2万多人,使国民党军队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受到了毁灭性打击,极大地震撼了南京蒋家王朝。孟良崮战役后,粟裕率华东野战军执行分兵以策应刘邓大军战略行动的对敌攻击任务,指挥沙土集战役获得全胜。1948年6月至7月,他指挥了豫东战役,歼敌9万多人,攻克河南省会开封。随后,他又参与指挥了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淞泸战役等一系列大规模战役,每战必胜,所向无敌。3年解放战争的历程充分显示:粟裕是中国人民无比忠诚的英雄战士,是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战争舞台上造就的杰出军事家。他以高超和炉火纯青的军事指挥艺术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留下了精彩篇章。
全国解放后,粟裕从1951年起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1 954年至1958年任总参谋长。1955年,他被授予大将军衔,同时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6年,在中共“八大”上他当选为中央委员。1958年1 0月,他调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后任军事科学院第一政委。1966年,他任中央军委常委。粟裕在中共“九大”、“十大”、“十一大”上均当选为中央委员。1980年9月,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全会上,他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