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运筹学与现代生活(8)
2010-12-29 11:25:29 来源:本站独创 作者:周大荣 评论:0 点击: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闲暇时间逐渐增多。所谓时间管理,在某种意义上说,主要是对闲暇时间的安排和利用。
第三节 特殊的闲暇时间
在人的一生中,除了每天工作后的闲暇时间外,还有一部分特殊的闲暇时间,如星期天、节假日、患病休息或住院等整块的闲暇时间。这些时间既有一般闲暇时间的特点,又有一定的特殊性,如果利用得当,确实能创造很高的价值。古今中外善于利用这些闲暇时间而取得成功的例子也不少。如:1936年10月,在纽约的数学学会上,著名的数学家科尔登上讲坛,论证了一道200年间无人攻克的数学难题。与会者感叹之余,有人问科尔:“你解这道难题费了多长时间?”科尔答道:“3年内的全部星期天。”
每隔6天就有1个虽期天,周而复始,人生70岁就有3650个星期天,等于10年的时间,相当于生命的1/7,再加上节假日的时间等,这部分闲暇时间确实不少。在这整段整段的大好时间里,有的人被一些莫名其妙的好奇斗胜之心所驱使,贪玩无度,有的人却把它变成了“学习日”、“科研日”、“创作日”。星期天、节假日虽然属于个人支配的时间,但它像反射镜一样,可以照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及其对生活的态度,既可以碌碌无为,虚抛而过,也可以创造财富,体现人生的价值。当然,我们强调积极的生活态度,并不是说星期天、节假日只能用来学习工作,而不顾文化娱乐,而是说应该要有一个科学合理地安排。
星期天、节假日等特殊闲暇时间,除了具有一般闲暇时间的自由特点外,还具有时间的完整性等特点。在这一个又一个的24小时里,你可以通宵达旦的打麻将、玩纸牌,也可以夜以继日的攻读、研究,你可以去探亲访友,也可以去散步旅游,总之,全天时间都由你自由支配。这种完整性的特点,要求活动的安排尽量集中一些,而不要把这些整段的时间撕成零星的碎片。具体地说,对这些特殊的闲暇时间,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划分出若干区域来活动,保持生活必需时间,包括睡眠、家务、饮食等方面的时间,学习创造时间和文化体育活动时间的协调统一,只有这样才是科学地选择。
首先、在头天晚上或当天早晨,根据劳逸结合的原则做好星期天、节假日的活动安排,把非做不可的事情排在前面,留足为实现人生目标所需的时间,并一一写在纸上,以便一件一件地完成。
第二、充分利用最佳时间进行学习思考或创造性的工作。“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的时光很宝贵,要努力避免睡懒觉的习惯。一般人平日因要赶去上班,无论如何也要在7点多一点就起床,可是星期天、节假日没有上班迟到之忧,往往会在床上多躺2个小时,尤其是冬天舍不得离开热被窝。管理好星期天或节假日的时间需要养成按时起床的良好习惯,并努力抓住自己的黄金时段,集中从事创造性的学习或研究。
第三、集中处理生活琐事是安排星期天、节假日活动的一部分。成家立业是人生的重要内容,成家带来了欢乐,同时也带来了数不清的家务和烦恼,如果不妥善安排好这些事情,就有可能“拖住你升天的后脚”,影响事业的成就。妥善料理家务的方法很多,如压缩法,可把家务压缩到最低限度,并在低效时间内集中处理积累下来的家务琐事,这是把握特殊闲暇时间的重要方法。你可以集中上街购买商品、洗衣服被子、整理清洁卫生等,并一口气把一件事情做完,这样可以节约许多时间。
第四、注意劳逸结合,安排一定的文娱体育活动时间。管理时间,抓紧时间,决不等于疲劳主义。疲劳主义是影响效率的罪魁。因此,把星期天、节假日长期全部用工作学习填满是不可取的,而应该留一段从忙碌中解脱的时间。你可以看一场电影,听一首歌曲,以享受闲暇的乐趣,消除工作的疲劳,蓄积继续奋进的精力。你还可以抽出一些时间与小孩玩乐,与家人叙旧,以增进家人的了解与和睦,这样,工作学习就会更加轻松愉快。
生病住院或休养不是一件好事,但却可以获得大量平时难得的学习和创造时间。1918年9月,列宁在伤势稍有好转的3个星期的休养中,完成了不朽的名著《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大陆漂移”理论的创始人魏格纳,就是在生病卧床时,对挂在墙上的世界地图提出了疑问,为什么南美大陆的东海岸线与非洲大陆的西海岸线这般相似?莫非两大陆过去曾是连在一起?并经过长期思考研究而得出结论。
当然在病痛中挤时间,需要勇气,需要毅力,更需要坚强的信念和崇高的生活目标。同时,也要考虑身体的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