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注重体育锻炼
在紧张地工作学习中,要保持充沛的精力,必须要有健康的身体,而注重和加强体育锻炼则是健康身体的重要保证。据医学研究,人脑全部血管的长度可达200多华里,对脑力劳动者来说,长时间用脑就会使大脑供氧不足,记忆力下降。而适当的体育锻炼则是给脑补充氧气,保持脑子高效率的思考问题的好方法。这是因为脑力劳动主要靠神经系统工作。而神经系统是人体的指挥系统,人体的其他系统的功能,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在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下进行的,脑则是最高司令部。由于大脑的结构特别复杂,新陈代谢旺盛,执行的生理机能又繁多、精细,因此,大脑持续工作时间太长,容易引起呼吸表浅,血液循环缓慢,使脑部的供血、供氧得不到满足,因而产生头昏脑胀的感觉,从而影响工作学习效率。同时,生命在于运动,体育锻炼可以改善四肢和内脏器官的功能,加强血液循环,延长人的寿命,从而增加有效时间,为多出成果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我国宋朝著名爱国主义诗人陆游,从少年时代起,就不仅刻苦发奋读书,而且特别爱好舞剑,经常与友人“倚松论剑”,曾独身仗剑在南郑山中刺死老虎,他活了85岁,留下来9000多首诗篇,其中有许多是在他晚年书写的,为祖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试想,如果他不是有强壮的身体,并如此长寿,而是仅活40多岁,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吗?
在人们的印象中,孔子是一个文质彬彬的大学者,谁能想到他还是一位体育爱好者。据《列子》和《淮南子》记载,他能力举城门关闸,能疾跑追逐野兔,他还在教学课目中列有射箭和驾兵马的项目。
古今中外智体相长的例子是很多的,他们都能根据自己的身体和环境条件,选择体育活动的项目。一代诗圣杜甫,从小就喜欢体育活动,他曾经写道:“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枣栗熟,日上树杆能千回。”到了晚年他仍然喜欢打秋千,漫游山川等体育活动。英国剧作家肖伯纳,经常游泳、跑步、骑自行车、打拳,他说:“我小时候没有过人的智慧,是凭下苦功夫坚持在智力和体育两方面的锻炼而成为作家的。”法国著名作家雨果,从小就喜欢骑马、划船和旅行。自1901年第一次颁发诺贝尔奖金以来,在获奖的科学家中,就有不少是体育健将。如丹麦杰出的物理学家居里斯·波耳,年轻时是国家足球队的一名著名的守门员。后人评价,他早期的足球成就,可与后期的物理成就相媲美。
居里夫人有句名言:“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她坚决不给女儿留下财产,却很注意两个女儿的健康。在她看来,女儿有了健康的体魄,才能为人类的幸福事业做出贡献,这才是无可比拟的宝贵遗产。她常常春天带孩子去远足,夏天带孩子去游泳,秋天又带孩子去爬山。在这位母亲的科学培养下,大女儿于1935年为居里族荣获了第三次诺贝尔奖金,小女儿也在音乐上取得了成功。
与此同时,在历史上只强调勤奋读书,不注意体育锻炼的教训也确实不少。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是很“好学”的,人也聪明,能“闻一以知十”,但他不注意锻炼身体,29岁头发都白了,31岁就不幸去逝了;唐朝著名文学家韩愈年轻时,“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未到40岁就成了“视茫茫”、“发苍苍”的老夫了;俄国作家别林斯基只活了35岁;果戈里死时仅43岁……这是多么可惜啊!
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证明:磨刀不误砍柴工。适当参加体育锻炼,不仅不是浪费时间,而且能为人们赢得时间和效率。当然,加强体育锻炼并不是说都去打篮球、踢足球,而是要结合自己的实际,采取适当的锻炼方式,如中老年人可进行慢跑、散步、打太极拳等项体育活动。